正文 第13章 文學藝術篇(2)(1 / 3)

最能直接打動心靈的還是美。美立刻在想像裏滲透一種內在的欣喜和滿足。

——愛迪生

藝術乃真、善、美之物,需以美去教化於人,因此人要有人格,畫要有畫格,一個人如果沒有好的品格,也必然畫不出好作品來。

——李苦禪

文學的功用在感人。

——茅盾

文學是一種高等的慰安,有不可思議的魔力。

——茅盾

文學是人類高尚聖潔的感情的產物。

——惲代英

文章可以治病,是天下之良藥,不從口人而從心授也。

——李贄

文學的最大功用,在充實人生的空泛。

——茅盾

文要養氣,詩要洗心。

——吳雷發

文學重在創造。

——陳望道

文藝不是生活的奴隸,不是向眼前的生活屈服,它必須站在比生活更高的地方,能夠把生活向前推進的力量。

——胡風

詩有工拙,而無今古。

——袁枚

詩人之言,字字為我心中所欲言,而又非我之所能言。

此大詩人之秘妙也。

——王國維

詩人從他的心中滴出快樂和憂愁的血,在不知不覺裏已成了世界上同情的花。

——冰心

詩人要活在時代裏麵。

——郭沫若

詩從肺腑出,動輒愁肺腑。

——蘇軾

詩人貴知學,尤貴知道。

——趙執信

詩是人的精華。

——聞一多

詩是心中血。

——陶行知

詩有三境:一曰物境。欲為山水詩,則張泉石雲峰之境,極麗絕秀者,神之於心,處身於境,視境於心,瑩然掌中,然後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娛樂愁怨,皆張於意而處於身,然後馳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

亦張之於意而思之於心,則得其真矣。

詩有三格:一曰生思。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鏡,率然而生。二曰感思。尋味前言,吟諷古製,感而生思。三曰取思。搜求於象,心人於境,神會於物,因心而得。

——王昌齡

文章與畫共一法,腕力要可回千鈞。

——陸遊

文貴如布帛菽粟,有益於世爾。

——《明史》

文人之筆,勸善懲惡也。

文學家是階級的眼睛、耳朵和喉舌,它了解表達和描寫本階級本集團的情緒、願望、熱情、利益。

——高爾基

讀者群是文學的最高法庭,最高裁判者。

——別林斯基

文學是社會的家庭教師。

——別林斯基

作家應當仔細認真地研究每一個人,但絕不是要愛每一個人。

——巴烏斯托夫斯基

作家寫作應當出手內心的要求,他之所以要寫,是因為非寫不可。

——巴烏斯托夫斯基

要知道得詳盡,才能寫得簡練。

——巴烏斯托夫斯基

所謂寫得好,就是同時又想得好,又感覺得好,又表達得好;同時又有智慧,又有心靈,又有審美力。

——布封

文學是人的生活的教科書。

——車爾尼雪夫斯基

無論音樂、文學或其他任何藝術,就它的真實意義來說,都不是為了單純的消遣。

——柴可夫斯基

欣賞——這就是為著一件事物本身而愛好它,不為旁的理由。

——達·芬奇

如果我們欣賞一幅繪畫,因此忘掉了藝術家,藝術家一定認為這是對他的最高讚美。

——席勒

隻有深刻地研究了人以後,才能創造出人物。

——小仲馬

隨便說說,俏皮的寫作手法還在於:它預計到讀者也有智慧,它不把一切都說出來,而讓讀者自己說出這樣一些關係、條件和界限,……,隻有在這些關係、條件和界限都具備時說出來的那句話,才是老實的和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