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情筆墨之間,和調心手之用,不知物我之有間,體造化而生成也,爾後能為學書之至爾。
——解縉
熟能生巧,強事離奇,魔道也。
——姚孟起
學書必須摹仿,不得古人形質,無自得性情也。
——康有為
所見博,所臨多,塾古今之體變,通源統之分合。
——康有為
欲臨碑貼,必先摹仿,摹之數百過,使轉行立筆盡肖,而後可臨矣。
——康有為
意在筆前,字居心後。
——王羲之
手隨意轉,筆與手會。
——陶弘景
用筆有心,心正則筆正。
——柳公權
用欲圓,體欲勁,書而執之有心正。
——高啟
胸中有書,下筆自然不俗。
——馮武
筆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情性為本。
——劉熙載
高韻深情,堅質浩氣,缺一不可以為書。
——劉熙栽
振衣千仞岡,濯足萬裏流,作書須有此氣象。
——姚孟起
作家須有萬壑千崖奔赴腕下氣象。
——姚孟起
先默坐靜思,隨意取擬,言不出口,心不再思,沉密神采,若對人君,則無不善。
——蔡邕
翰墨功多,即造妙境。
——蔡邕
若不端嚴手指,無以表記心靈。
——王羲之
初學分布,但求平正;即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複歸平正。
——孫過庭
點畫皆有筋骨,字體自然雄媚。
——顏真卿
萬事以心為本,未有心至而力不能者。
——歐陽修
用筆須圓勁,結體須作方正,然後以奇古為爾。
——王欽臣
運筆之時,常使意在筆前,此古人良法。
——沈括
書之神韻雖得之於心,然法度必資講學。
——沈括
字要骨格,肉須裹筋,筋須藏肉。
——米芾
法在人,故必學;巧在己,故必悟。今人學書而擬其點畫,已失其法,況其巧乎!
——陳師道
善書不擇紙筆,妙在心手,不在物也。
——陳師道
工書須從師授,必先識勢,乃可加功。
——李世民
心正氣和,則契於玄妙;心神不正,字則欹斜;誌氣不各,則宇顛仆,如魯廟之器也。
——李世民
兵無常陣,字無常體。
——虞世南
書法要旨,有正與奇。所謂正者,偃仰頓挫,揚按照應,筋骨威儀,確有節製是也;所謂奇者,參差起複,騰淩射空,風情姿態,巧妙多端是也。
——項穆
正而無奇,雖莊嚴沉實,恒樸厚而少文;奇而弗正,雖雄爽飛妍,多譎厲而乏雅。
——項穆
初學之際,宜先筋骨,筋骨不立,肉何所附?
——汪挺
真書難於飄揚,草書難於嚴重;大字難於結密無間,小字難於寬綽而有餘。
——汪挺
心能轉手,手能轉筆,書字便如人意。
——汪挺
中書大書,用肘與腕;蠅頭蚊腳,握中其管。
——徐渭
學書當自成一家之體。
——歐陽修
須臨古人墨跡,布置間隔,擔破管,畫破被,方有功夫。
——解縉
揮毫落筆如雲煙。
——杜甫
有時興酣發神機,抽毫點墨縱橫揮。
——魯收
興來灑素壁,揮筆如流星。
——李頎
興來一揮百紙盡。
——蘇軾
筆力勁俊,心手相應。
——李延壽
軟如楊柳和風舞,硬似長空霹靂摧。
——馬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