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後的經曆就更富有傳奇色彩了,他們沒有順著地下通道進入地心,反而被噴發的火山帶到了大陸上,他們和灼熱的熔岩一起被噴出地麵竟然毫發無傷。他們返回地麵的地方是意大利的西西裏亞島。從那裏,他們乘坐法國的船,踏上了歸程。
這次地下探險使白洛克成了舉世矚目的名人,但是他卻非常遺憾自己沒有沿著撒克遜的指示到達地心。亞克西也因為和名人一起曆險而得到人們的尊敬。向導漢斯謝絕了他們的好意挽留,回到了自己在冰島的家鄉。
片段精讀
伯父是一個了不起的地質學家,同時也是一個天才的礦物學家。特別是在礦物的鑒定方麵,他具備著普通礦物學家所沒有的判斷能力,隻要根據礦物的外形、斷口、硬度、聲音、味道,就可以看出那是屬於哪一係或哪一紀的礦物。
從學術方麵來說,伯父是這樣的一個人物。至於他的外觀和性格,不妨也在這裏略微介紹一下。簡單說來,他是一個高個子、體格魁梧的人。雖然已是五十歲的年紀,看上去並不像有這麼大的年齡,是一個精神飽滿、性情急躁的老紳士。他那兩個大大的眼珠子,老是隔著鏡片在那裏閃閃發光,跟他那像鋒利刀片般長而薄的鼻子,構成了一個使人難忘的印象。那些嘴尖的學生,對於伯父的鼻子,聽說有過這樣的評論:
“這老教授的鼻子帶有幾分磁氣,可能會吸住鐵片。”
我總覺得伯父每一步跨出去,少說也有一公尺,而且他還有緊握著拳頭走路的習慣,所以跟在他後麵走路,實在是一件苦差事,普通人隻要跟他走過一次,以後絕不敢再作第二次嚐試。伯父雖然是一個專門從事研究的學者,但生活卻相當優裕,因為克尼西德拉這條街上所有的房子和土地都是他的。那些房屋,都是磚木造的,不過大半已經很陳舊了。因為所有房子都麵對著那條貫穿漢堡市的河流,所以在一八四二年那次大火中,絲毫沒有受到損失。
伯父到現在還過著獨身生活,既無妻子,也沒兒女,隻收養了一個遠房親戚的女兒為養女,她就是今年十七歲的克勞依溫。另外一個和他生活在一起的,就是從小失去父母、投靠到伯父家裏來的我。所以這家裏,總共隻有三個人,還有一個老管家瑪泰,她也算得上是這個家的一分子。
在伯父作主下,我從學校畢業以後,就成了他研究室裏的助手,近朱者赤,我慢慢地對於礦物的研究也發生了興趣。最近我經常拿起釘錘、磁石、硝酸一類的東西來研究礦石,覺得十分有趣。
生活在這個家庭裏,對我來說,不能說不幸福,因為伯父發起脾氣來,盡管會大吼大叫,但是心裏總是疼愛我的。還有那個克勞依溫小姐,以及老管家瑪泰,對我也都很親切。
(陳秋帆譯,北京出版社,2003年)
妙語擷萃
我們就這樣逐漸降落下去。每用完一次繩子,總以為這次大概可以到達洞底了,但不知失望了多少次……看看表,已經花去了五個小時,還是看不見洞底……
延伸閱讀
鏈接一:魯迅與《地底旅行》
魯迅在日本江戶留學期間先根據井上靖的譯本轉譯凡爾納的《月界旅行》,接著就為旅日留學生辦的《浙江潮》編譯了《地底旅行》。翻譯過程中,魯迅對原著做了較大的改動,如標題一律改成當時流行的章回回目。第一回是“奇書照耀九州路通,流光逼人尺波電射”,對仗工整。魯迅充分肯定了凡爾納作品中的科學想象,認為這是人類的“尚武精神”。由於從日文轉譯,魯迅曾誤把《地底旅行》的說成是英國的威男所做。魯迅在晚年對這個錯誤作了更正。
鏈接二:但丁《神曲》中的“地底旅行”
傳統上,人們把地球內部視為地獄,作為監禁、懲罰生前作惡多端的歹徒和宗教叛逆者的場所。十四世紀意大利著名詩人但丁在被其政敵驅逐後,在《神曲》的《地獄》中詛咒他們備受磨難。而主人公也遊遍地獄。在但丁的想象中,地獄分為九層,形狀像下窄上寬的大漏鬥,越往下受罪越大。但丁的“地獄”是苦難生活的寫照。
鏈接三:地心——巨大的鐵質晶體地核
事物的外表往往與它的內部構成巨大的反差。從地球表麵來看,很難相信地球內核是一個具有四千攝氏度高溫的巨大鐵質晶體。而隻有在極強的壓力條件下,如此眾多的晶體才會形成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所以我們不難想象地球內部曾發生過怎樣劇烈的變化。地球內核的形狀近似一個直徑兩千五百千米的圓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