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快讀
《水經注》內容涉及非常廣泛,以記載河道水係為主,稱得上是我國6世紀的一部地理百科全書。書中收錄了許多學科門類的材料,對曆史學、考古學、金石學、地名學、水利史學以至民族宗教、藝術語言等方麵都有一定參考價值。
在曆史地理方麵,這本書至今仍具有不可估量的借鑒價值。侯仁之教授曾利用它複原了北京周圍古代水利工程,研究了毛烏素沙漠的曆史變遷。我們可以運用它來研究古代水道變遷、湖泊湮廢、地下水開發、海岸變遷、城市規劃、曆史時期氣候變化等等諸多課題。
在考古學上,《水經注》提供的資料促成我國的考古事業取得了不少成果。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建築的洛陽永寧寺九層浮圖,存在不到二十年,就於永熙三年(公元534年)被大火燒毀。關於它的記載很少,而且大多是二手材料,隻有酈道元的目擊記載更為翔實可靠。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工作隊,就是根據該書記載的資料,對洛陽城進行的考古發掘。其後,在記述考古成果的文章中還說明了《水經注》資料對於考古學的意義。
《水經注》還為金石學研究提供了上古到北魏豐富而寶貴的資料,它所記載的金石碑刻,多達350種左右,涵蓋了河流、水利、山嶽、城邑、交通、經界、地名、建築、經籍、曆史、人物、祠廟、陵墓,等等。作為地理學著作,《水經注》也是我國第一部較為係統和完整的著錄我國古代金石碑刻的著作。
《水經注》在文學和語言上也有很高的價值。作者采用了文學藝術手法,對山川景物、人文史跡、風土歌謠等內容進行了繪聲繪色的描述。酈道元對於風景的描寫曆來享有很高聲譽。他的文字清麗歸整,富有節奏感,如“綠水平潭,清潔澄深,俯視遊魚,類若乘空”、“水色清澈,漏石分沙”,借用了遊魚、砂石等物來表現水的清澈。
作者對寫作技法的運用也相當熟稔,達到了收放自如、濃淡相宜的境界。寫水著眼於動態,寫山則致力於靜態,他的語言新穎獨特,追求變化,僅就描寫的瀑布來說,它所用的詞彙就有:瀧、洪、懸流、懸水、懸濤、懸泉、懸澗、懸波、頹波、飛清等。酈道元善於吸取群眾語言,而且《水經注》書影。桑欽撰,酈道元注,郭璞傳,清康熙間項氏群玉書堂刻本。
快不回避各地方言、外來語言,故而《水經注》的語言特別豐富生動。曆代的許多文人都很推崇該書中生動的文字,唐代詩人陸龜蒙就曾說過“《水經》《山疏》不離身”(《和襲美寄懷南陽潤卿》)。宋朝蘇軾也把誦讀《水經注》作為一種享受,在他的《寄周安孺茶詩》中說:“嗟我樂何深,《水經》亦屢讀。”所以《水經注》還是我國的古典文學名著,在文學史上居有一定地位。它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山水散文的集錦,神話傳說的薈萃,名勝古跡的導遊圖,風土民情的采訪錄”。
所以,《水經注》不僅是科學名著,也是文學藝術的珍品。
《水經注》原來一共有40卷,到北宋時已經缺失了5卷,後來有人又將剩下的35卷重新編定成40卷。這部書在初期無數次的傳抄翻刻中,難以避免的出現了許多以訛傳訛的錯漏,以至於書中的有些章節甚至難以辨讀。明清時不少學者為研究《水經注》做了大量工作,經注大體上恢複了原來麵貌。有的還做了不少輯佚工作,更多的是做了校勘注疏工作,清末著名學者楊守敬與其弟子熊會貞撰寫的《水經注疏》,彌補了以前有關注疏的不足。
片段精讀
《山海經》曰:《北次二經》之首,在河之東,其東,首枕汾,其名曰管涔之山,其上無木而多草,其下多玉,汾水出焉,而西流注於河。《十三州誌》曰:出武州之燕京山,亦管涔之異名也。其山重阜修岩有草無木,泉源導於南麓之下,蓋稚水濛流耳。又西南夾岸連山,聊峰接勢,劉淵族子曜,嚐隱避於管涔之山。夜中,忽有二童子入,跪曰:管涔王使小臣奉謁趙皇帝,獻劍一口。置前,再拜而去。以燭視之,劍長二尺,光澤非常,背有銘曰:神劍服禦除眾毒。曜遂服之,劍隨時變為五色也。後曜遂為胡王矣。汾水又南,與東、西溫溪合,水出左右近溪,聲流翼注。水上雜樹交陰,雲垂煙接。自是水流潭漲,波襄轉泛。又南逕一城東,憑<;土庸>;積石,側枕汾水,俗謂之伏戎城。又南出二城間,其城角倚,翼枕汾流,世謂之侯莫幹城,蓋語出戎方,傳呼失實也。汾水又南,逕汾陽縣故城東。川土寬平,峘山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