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水經注(1 / 3)

作者:

年代:

必讀理由

《水經注》內容豐富,包羅萬象,是酈道元留給後世的寶貴財富。

背景搜索

酈道元從小就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錦繡河山。酈道元的具體出生年份無法考實。酈道元出生於官宦之家,從他的祖輩起,就是北魏重用的漢族知識分子。特別是他的父親酈範,更是仕途得快意,位列公侯。他曾官至平東將軍和青州刺史,並進爵為永寧侯。酈道元少年時隨父官居山東,喜好遊曆,酷愛祖國錦繡河山,培養了“訪瀆搜渠”的興趣。史書記載他於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已經踏入仕途,出任尚書郎,當時的酈道元隻有二十多歲。酈道元成年後承襲其父封爵,封為永寧伯,先後出任太尉掾、書侍禦史、冀州鎮東府長史、潁川太守、魯陽太守、東荊州刺史、河南尹、黃門侍郎、侍中兼攝行台尚書、禦史中尉等職。職務的頻繁更變,為他遊曆和考察水道及名勝創造了絕好的機會。

酈道元周遊了北方黃淮流域廣大地區,足跡遍布今河北、河南、山西、陝西、內蒙古、山東、江蘇、安徽等省區。每到一地都留心勘察水道形勢,溯本窮源,遊覽名勝古跡,在實地考察中廣泛搜集各種資料,用以彌補文獻不足,從而完成了舉世無雙的地理名著《水經注》。酈道元涉獵廣泛,著作也很多,除了《水經注》之外,還撰有《本誌》13卷及《七聘》等,但都已亡佚,流傳下來的,隻有《水經注》一部。

快孝昌三年(公元527年),酈道元被叛軍殺害於陰盤驛亭(今陝西臨潼縣東)。

酈道元為了寫作《水經注》,不辭辛勞的收集材料,這不僅極大的豐富了這部書的內容,而且為後世保留了許多古代資料。在他所記錄的兩萬處左右的地名中,做了解釋的地名就有2400多處。所記寺院26處,中外古塔30多處,宮殿120多處,各種陵墓260餘處以及不少園林等。在地域上,除了基本上以西漢王朝的疆域為撰寫對象外,還涉及包括今印度、中南半島和朝鮮半島在內的若幹地區;在時間上,貫穿了自先秦到南北朝的兩千多年。在內容上,更是闊如煙海,包含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山川北朝·擊鼓陶俑。高+2厘米,中國曆史博物館藏。

快勝景、曆史沿革、風俗習慣、人物掌故、神話故事等等。輯錄了漢魏金石碑刻多達350種左右,還采錄了不少民間歌謠、諺語方言、傳說故事等。僅從《水經注》各篇列出的資料來看,作者為該書所收集的資料就達438種,這些資料主要分為經書、諸子、曆史、地理、地圖、方誌、傳記、詩賦、書信、辭書等10個類別。這些資料至今已大部亡佚。

他沒有單純地羅列這些豐富的材料,而是仔細的對它們進行分析、批判和刪剔,然後謹慎引用。僅就《水經》一書,他就指出了多達30多處的錯誤。對於自己和前人之間的某些分歧,酈道元隻是客觀地寫出,並不曾輕率地否定前人的意見。對內容有係統地進行綜合性的記述。侯仁之教授概括為:“他賦予地理描寫以時間的深度,又給予許多曆史事件以具體的空間的真實感。”(《水經注選釋·前言》)

勤勉的野外工作,是酈道元寫作《水經注》方法中最突出的特色。他親自實地考察,尋訪古跡,追本溯源,采取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這種野外地理考察工作,是與地圖對照、文獻查閱、父老訪問等方法結合而進行的。野外考察的意義在於“脈其支流之吐納,診其沿途之所纏,訪瀆搜渠,輯而綴之”。(《水經注》序),這也正是酈道元的寫作方法,故而書中對許多景物的描述都生動準確、惟妙惟肖,《水經注》也因此成為我國有史以來第一部集中了大量野外工作成果的地理著作。

遺憾的是酈道元生在了一個南北分裂的時期,他能夠到達的地域,被局限在北魏勢力所能到達的範圍內,這以外的許多地方,他隻有借助有關的文獻資料了。《水經注》這部宏篇巨製,由於曆史時代和社會條件的限製,出現錯誤與不足是很難避免的。酈道元在他的《水經注序》中就強調過:由於全國的河流眾多,情況複雜,而自己的見聞有限,故而不可能把《水經注》寫得完備無缺。唐代杜佑在《通典》中即已明確指出其黃河河源問題上的“紕繆”。另外由於他不可能到邊遠地區和南方進行實地調查,這方麵錯誤也較多些。有些地方的引書也不盡可信等等,但這些並不損害全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