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夢溪筆談(1)(1 / 3)

作者:沈括

年代:11世紀

“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

必讀理由

《夢溪筆談》是在中國曆史上難以勝計的筆記中,知名度最高、影響最巨、傳播最廣的一種。該書反映了11世紀時中國科學技術的水平,其中不少成就在當時世界科學技術領域中居於領先的地位。因此,《夢溪筆談》被視為中國科學技術史上裏程碑式的典籍,受到中外學者的高度重視。

背景搜索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他一生的大部分時間從事於政治活動,是北宋中期文武兼備的著名大臣,同時他致力於科學研究,在很多領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是我國曆史上少有的多才多藝的大學者,傑出的科學家。

沈括出身於一般封建官僚家庭。父親沈周曆任州縣官。1054年,沈括以父蔭任海州沭陽縣(今屬江蘇)主簿。此後10年間,他曆任海州東海(今屬江蘇)、宣州寧國(今屬安徽)、陳州宛丘(今河南淮陽)縣令。初入仕途的沈括興修水利,發展生產,關心人民疾苦。1063年,沈括考中進士,遷揚州司裏參軍。1066年,入京編校昭文館書籍,後累遷太子中允、檢正中書刑房公事、提舉司天監、史館檢討、集賢校理、太常丞、同修起居注等。他利用工作清閑的機會,抓緊鑽研學問,奠定了科學研究的基礎。由於提舉司天監(主管天文曆法的中央機構)的時間較長,沈括對天文曆法的研究尤為用力。他結合勞動人民的生產實踐,吸收以往的學術成就,通過縝密觀察,認真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寫成了著名的《渾儀》、《浮漏》、《景表》三議。他還推薦平民衛樸到司天監任職,主持編修《奉元曆》,改進觀象儀,同保守頑固的修曆官進行了堅決的鬥爭。

宋神宗熙寧年間(公元1068-1077年),沈括積極參加了王安石主持的變法運動。據說“朝廷新政,規畫巨細,括莫不預。其於役法,講之固熟”(《續資治通鑒長編》卷283)。1072年,他奉命治汴,測量和疏浚汴梁水利,視察沿汴淤田,為推行新法的農田水利法做出了成績。次年,他又奉命前往兩浙路規劃水利、差役,並察訪政治得失,辦了許多興利除弊的好事。1074年,他前往河北西路察訪,積極修築城防,推行義勇、保甲製,組織軍民訓練。同年,受命兼判軍器監,改進兵器,詳定《九軍陣法》,編纂《修城法式條約》,對器械利鈍、戰守防禦、軍事技術進行了細致的研究,為推行軍事改革做了紮實的工作。熙寧八年(公元1075年)十月,沈括被任命為權三司使,主管全國的財政,全麵協助王安石的變法運動。他致力理財,提出了改革鹽鈔的主張,並對錢幣的發行、役錢的征收提出改進措施。由於觸犯了權貴的利益,王安石罷相後,沈括也於熙寧十年(公元1077年)七月被罷去權三司使的職務,出知外州。

在出任權三司使之前,1075年初,沈括還奉使出使遼朝,交涉宋遼邊界爭端。他先到樞密院查閱檔案圖籍,發現遼方的要求比以前議定的界線向南延伸了30多裏。他以無可置辯的事實,據理力爭,終於取得談判的勝利。在使遼過程中,沈括留心沿途山川地理、風俗民情,返京後撰成《使契丹圖抄》。

1080年,沈括奉命知延州(今陝西西安),兼任麟延路經略安撫使,負責今陝西省北部的軍民事務。這裏是宋朝和西夏相鄰的戰略要地。沈括到任後加強邊防,整頓軍務,組織練兵,給予入犯的西夏軍沉重的打擊,有效地保證了邊境的安寧,以功自龍圖閣待製遷龍圖閣直學士。1082年,西夏大舉攻宋,由於朝廷使臣給事中徐禧輕敵無謀,指揮失當,宋朝邊堡永樂城(今陝西米脂)失守,沈括被撤職。從此,他退出政治舞台,過著退隱的生活。其間廣泛從事學術著述,《夢溪筆談》就是他遷居潤州(今江蘇鎮江市)夢溪園時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