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政全書》既沿用了前代農書中的大量資料,係統地歸納了前人及當時的文獻,同時又融入了自己的體會、科學觀點及成果,拓寬了知識範圍,增加了屯墾、荒政、水利等全新的內容。
明代的商品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在某些方麵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然而因為社會政治原因,明朝晚期的科學技術的發展處於停滯階段,許多領域都落後於西方國家。麵對著這樣一個局麵,徐光啟虛心向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學習了西方的天文、曆法、數學、測量、水利等科學知識。
徐光啟是把歐洲自然科學引入到我國的第一個人,幾何學就是他最早翻譯過來的,他同利瑪竇翻譯歐洲最著名的一部數學著作--歐幾裏德著的《幾何原本》,花了一年時間,譯完了《幾何原本》的前六卷。徐光啟對西方自然科學的介紹,開闊了人們的眼界,開辟了我國近代科學技術發展的新途徑,因此有人稱徐光啟是我國近代科學的啟蒙大師。
《農政全書》問世以後,受到了清朝統治者的重視,曾多次被刻印,而且被乾隆皇帝稱讚為“用意勤而民事切”。到了現代,又有人評價《農政全書》是我國傳統農書中空前絕後的一種。著名的農史學家石聲漢讚同了這一論斷。可見,《農政全書》一書所產生的巨大影響力和成就是有目共睹、世人公允的。
片段精讀
妙語擷萃
夏末秋初一場雨,賽過唐朝一囤珠。
延伸閱讀
鏈接一:利瑪竇與徐光啟
利瑪竇像
1582年利瑪竇從意大利來到中華大地,他是一名傳教士,更是一名學者。他的經曆讓西方人開始真正了解中國,他也同時為中國打開了麵向世界的窗子,因他的到來,中國人第一次看到了機械鍾表、西方油畫,第一次聽到西洋音樂……更重要的是,當時西方的許多科學、技術,被他介紹到了中國。利瑪竇,讓中國人第一次知道地球是圓的。
利瑪竇在給家人的信中寫道:我已不太會用意大利語寫作了,我快成中國人了。利瑪竇將自己在中國的經曆撰寫下來,這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利瑪竇中國劄記》,在書中他盛讚了中國的富庶和繁榮,由衷地流露出對於中國的感情。
晚年的利瑪竇熱衷與中國學者一起翻譯西方科學著作。他同徐光啟一起翻譯了《幾何原本》、《測量法義》,同李之藻翻譯了《同文算指》、《渾蓋通憲圖說》。據統計,利瑪竇在中國的行程超過2000多公裏,漢文譯著共有19種,近半數是介紹西方科學的。
對中國來說,他給中國帶來西方科學的風氣,而他所著《利瑪竇中國劄記》,則用自己的親身經曆向西方介紹了一個真實的中國。利瑪竇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中起到的作用,無論從規模的深遠,還是規模的巨大來講,利瑪竇都是中西文化交流史的主要奠基人。
1610年的5月10日,利瑪竇的生命走到了盡頭。萬曆皇帝下詔,賜北京城西的滕公柵欄墓地用於安葬利瑪竇。從1582年踏上中國的土地後,他,就再也沒有離開過。
鏈接二:徐光啟的《時憲曆》
製定於明末,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頒行。正式采用定氣。這是我國曆法史上第五次亦是最後一次大改革。“時憲”截自《書.說命中》“惟天聰明,惟聖憲法”句。清代因避高宗弘曆諱,時宗曆改稱時憲書。《清會典事例.禮部.授時》:“康熙三十二年定,頒時憲書於內劄薩克科爾沁等二十四部落。”清趙翼《陔餘叢考.時憲書後列兩甲子》:“向來時憲書後,止(隻)追列一甲子六十年,近日吾鄉劉文定公奏請再列一甲子以便檢閱,遂著為例。按此本宋初故事也。”
鏈接三:徐光啟與《幾何原本》
歐幾裏得《幾何原本》一書,早在元朝就傳入我國,雖然收入當時的皇家書庫、但對我國數學的發展並沒有發生什麼影響。公元1600年,徐光啟在南京與意大利教士得瑪竇相識,不久到了北京。從1603年開始籌劃翻譯《幾何原本》,1606年正式動手,次年5月譯完前六卷。徐光啟對這斟酌翻譯,三易其稿,因此譯得十分恰當;而且在譯本中還首創了漢文數學譯名,如幾何、平行線、三角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