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從遠古走來的東方巨人(1)(2 / 3)

中華民族形成的曆史證明,各個民族之間的界限並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不斷相互融合的。當然,由於漢族的文明發展較早,在中華民族的形成過程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同時也應該看到,漢民族之所以成為人數最多的民族是由於同其他民族不斷融合的結果,在漢族自身的發展過程中,也不斷學習了少數民族的長處,促進了自己文化的發展。總之,各民族不分大小是相互平等的,都是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華民族的燦爛文明史,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

曆史的足跡

美麗富饒的神州大地,是人類祖先和文明的最早發祥地之一,中國與埃及、印度、古巴比倫並列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

在我國境內發現的原始人類化石,最早的是1965年在雲南元謀發現的距今170萬年的元謀猿人,他們也是亞洲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人類。據推測,元謀人已經能夠製作簡單的勞動工具和使用火了。1963年至1964年在陝西省藍田縣發現的距今60萬年的藍田人,已開始使用石器,並在打製石片和修製石器上,已顯示了一定的程序和方法。最能證明人類文明進步程度的是1927年在北京周口店發現的距今50萬年的北京猿人,他們已能直立行走,大腦比較發達,已經會製造工具,並用它來獲取獵物了。會製造工具,哪怕是最簡單的石器和木棒,這是人跟猿的根本區別。火的使用則是人類在征服自然過程中的一個偉大的飛躍,它結束了原始人類“茹毛飲血”的習慣,促進了人的體質和大腦的發育,增強了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開始了征服自然界的曆史。

人類經過漫長的原始人群階段後,進入了氏族社會,以血緣關係為紐帶,過群居集體生活。距今18000年的山頂洞人已經知道用獸皮縫製衣服穿在身上禦寒了,他們還將蚌殼等聯串起來做裝飾品,掛在脖子上,說明山頂洞人已知道愛美了。尤為可貴的是,山頂洞人已經發明了人工取火的方法,這是人類曆史上的又一大進步。人工取火的發明,使得人類的生活逐漸豐富起來,拓寬了生產、生活領域,使製造陶器和冶煉金屬這類發明,得以實現。大約在六七千多年前,我國的原始社會進入了母係氏族社會時期,女性成為氏族公社中心。世界著名的仰韶文化是我國母係氏族社會留下來的文化遺存的總稱,它因1921年在河南澠池縣仰韶村首次發現而得名。它的典型代表是1953年在西安市半坡村所發現的半坡遺址,具體、形象地體現了仰韶文化的豐富多彩,充分說明華夏古文化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半坡遺址已建有半地下半地上的圓形房屋,屋頂和牆壁上塗著泥土,屋內地基經過壓平,還有灶坑,供氏族成員居住。屋外有許多圓形的窖穴,口小底大,用來貯藏。居住區外有公共墓地。挖掘開的墓中,有隨葬的生活用品——陶器。半坡村出土的生產工具,由石、骨、陶片等製成,其中以農業生產工具居多。在遺址中還發現白菜籽、芥菜籽和豬、狗、牛、羊、馬、雞的骨頭,表明當時是以農業生產為主,並飼養家畜家禽。從半坡出口的陶器看,製陶業已相當發達,種類有汲水的、貯物的、做飯的;形狀有圓底盆、葫蘆瓶、大口甕等。其中彩陶製品還繪有彩色的幾何形圖案和動物形象,純樸逼真。

大約在5000多年前,氏族公社的中心被男性取代,母係氏族公社過渡到了父係氏族公社。從父係氏族公社的遺存“龍山文化”反映的情況看,進入父係氏族社會後,生產力又有了長足進步,農產品已成為人們食物的主要來源;製陶技術比過去也顯著提高,采用了輪製技術,能製一種薄如蛋殼的黑陶。至氏族公社的後期,還出現了金屬工具,這是我國古代先民的又一偉大創舉,標誌著我國古代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人類文明的進步。至父係氏族公社晚期,由於生產力的發展,人們在吃飽穿暖以後,產品有了比較多的剩餘。勞動力比較強的人不想再跟大家一起勞動、生活,想把剩餘的東西據為己有,這樣,私有觀念產生了,一個個小家庭開始出現,人類社會出現了私有製。漫長的原始社會終於走到了盡頭,人剝削人的第一個階級社會——奴隸製社會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