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建國以來所取得的科技成果,改變了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使全世界開始重新認識和估價中國,使中國不再是任人宰割的國家,中華民族不再是任人欺壓的民族。
然而,我們還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同世界性的新技術革命蓬勃發展的形勢相比,我國科技進步的速度還是比較緩慢的,科技進步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還是比較小的,這反映在我國投入多而產出少的問題上。1978年至1988年,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長6.5倍,而國民生產總值增長是2.5倍,國家財政收入增長僅1.95倍,投入與產出之比大體為2∶1到3∶1。這些數字,說明我國在進行大規模投入的同時,科學技術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換來的是較小的產出。這也正是我國雖然經濟發展速度一直很高,但國家並未更快富裕起來的重要原因。我國人口多,耕地和其他資源的人均占有量都低於世界平均水平,既要解決好12億人口的吃飯、穿衣、住房等問題,又要擠出一部分資金和人力、物力來發展生產,這就更突出了依靠科學技術的重要性。與此同時,當今世界,以信息技術為主要標誌的科技進步日新月異,高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越來越快,初見端倪的知識經濟預示著人類的經濟社會生活將發生新的巨大變化。世界各國都在抓緊製定麵向新世紀的發展戰略,爭先搶占科技、產業和經濟的製高點。所以,我們必須增強科技意識和發展科技的緊迫感。
在現代社會,無論是經濟競爭,還是科技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為加快我國科技發展,培養一代又一代的科技工作者,提高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1995年5月,中央發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在這個決定中,明確提出了“科教興國”的偉大戰略,堅持以教育為本,把科技的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增強國家的科技實力和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把經濟建設轉移到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加速實現國家的繁榮強盛,實現中華民族的騰飛,這是非常及時的、英明的決策。
科教興國,匹夫有責。曆史決定了我們這一代是奮鬥、奉獻和開創的一代。“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以科技興邦,以科學報國,是每一個中華兒女應盡的責任。處在充滿競爭的21世紀,我們一定要齊心協力、再接再厲,把中國這條承載在著中國人發展夢想的曆史巨輪平穩高速地航行在競爭的潮流之中。
“三錢”享譽海內外
在舊中國,許多仁人誌士為探求中國強盛的道路,有的拋頭顱、灑熱血;有的輾轉他鄉,出洋留學,學有所成後,用知識為國為人民服務。空氣動力學專家錢學森、力學家錢偉長、核物理學家錢三強,就是這樣的有誌之士。
錢學森是世界知名的空氣動力學專家,在世界航空科學史上影響很大。1935年,24歲的錢學森,靠自己的節儉和清華大學的國外補助金來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一年後,他取得碩士學位,又來到加州理工學院做了馮·卡門的研究生。馮·卡門是美國“超音速飛行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