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的科技事業繁花滿枝、碩果累累,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從建國到1994年,我國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近40萬項,科技成果的實施應用率,從改革開放以前的不足30%提高到目前的70%以上。每年的新科技成果為國家增資節收近300億元。相當一部分科技成果已達到或超過世界先進水平。1960年中國第一枚導彈製造成功。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1967年至1994年,中國成功地發射了43顆人造地球衛星,並能使衛星成功地返回地麵。1981年,中國成功地用1枚運載火箭發射了3顆衛星。中國還成功地完成了水下導彈、洲際運載火箭、“長征二號”大推力火箭的發射。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大亞灣核電站的建成,成果均居世界前列。國家計算機與網絡設施實現國內國際聯網,“銀河”巨型電子計算機、智能型英漢機器翻譯係統、衛星無線電測控係統亦都研製成功。我國已有一支千萬人的科技大軍,他們中的一些人是在新中國成長起來的,如修瑞娟、倪以信、侯義斌等為人類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修瑞娟是世界著名的女科學家,“海濤式灌注修氏理論”的主人,她在微循環(指人體血液循環中,繼大、中、小血管之後的微血管的血液循環)理論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所獲成果震驚了歐美發達國家,科學家們由此預言,微循環的研究將對今後醫學界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一些現在難以治愈的心絞痛、心肌梗塞、腦血栓、脈管血、哮喘、慢性支氣管炎、糖尿病以及癌症的治療等,也極有可能在微循環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修氏理論”為人類打開了生命的“綠色之門”。倪以信和侯義斌則是為祖國贏得榮光、在海內外享有盛名的工學博士。

為跟蹤世界先進水平、發展我國高科技,我國相繼提出了許多重大的科學研究發展計劃和工程,如“863計劃”、“火炬計劃”、“星火計劃”、“三金工程”、“攀登計劃”工程等。

“863計劃”是我國高科技研究與開發的重點,這個計劃從世界高技術發展趨勢和中國的需要與實際出發,選擇了生物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激光技術、自動化技術、能源技術和新材料等7個領域17個主題。該計劃自1986年起開始實施,至1995年底,已鑒定成果1398項,其中獲國家或部委獎659項,550項達到國際水平,獲國家級獎73項。“863計劃”實施的十年曆程和成績表明,它是中國高技術研究與發展的一座裏程碑。“火炬計劃”以微電子和計算機、信息、激光、新型材料、生活工程、能源和高效節能、機電一體化等技術與產品為主要內容,是一項推進高、新技術研究成果商品化,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形成和發展的計劃,於1988年開始實施。它的目標是:發揮我國的科技優勢,促進高、新技術研究成果商品化、高技術商品產業化、高技術產業國際化。“星火計劃”於1986年正式實施,這是中國第一個依靠科技振興農業經濟的指導性開發計劃,實施後,在許多方麵都已取得顯著成果。這個計劃的具體任務有三個:為農村開發、推廣適用技術成果和技術裝備;在農村建立科技先導型示範企業;有農民中培養專業技術人才。“三金”工程即金橋、金關、金卡工程。這是建設中國“信息高速公路”的重大戰略舉措。“金橋”工程屬於信息化的基礎設施建設,目的在於以衛星、通信電纜、光纜、微波等多種傳輸手段,實現全國性的和跨國的計算機聯網。“金關”工程即國家經濟貿易信息網絡工程,可以延伸到用計算機對整個國家的物資流通實施高效管理。“金卡”工程即從電子貨幣工程起步,計劃用十年多的時間,在3億城市人口中推廣普及金融交易卡,實現支付手段的革命性變化,跨入電子貨幣時代,並將之逐步發展成為個人與社會交往的全麵證明,如個人身份證、儲蓄憑證、犯罪記錄等等。“攀登計劃”工程於1992年正式實施。國家選拔出首批30個基礎性研究重大關鍵項目,給予較強的持續穩定的支持,力圖在5~10年內取得突破性進展。1992年國家增撥自然科學基金5000萬元,全國有108個重點基礎研究項目和3378項基礎性研究項目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資助總金額達2.24多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