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合理的飲食結構(4)(1 / 3)

科學地熬粥、吃粥的方法:米粥、肉粥、豆粥、菜粥等各類粥,既有利於青少年的消化吸收,又可以加強他們的食欲,粥是一般青少年都愛喝的家常飯。但有的家長為了把粥熬得黏糊一些,就在粥中放上堿,這是一種不科學的熬粥方法。如果在粥中放上堿,就會使粥中的維生素B和維生素C受到破壞,從而喪失有效的營養成分。如果要使粥熬得更黏糊一些,方法有很多,如可以用文火慢熬,或者用砂鍋熬粥也可以達到黏黏糊糊、香甜可口的粥。青少年吃飯不容易細嚼慢咽,在吃粥的時候尤其要注意不要吃太熱的粥,以防傷胃。

一般家長為了讓孩子在早上喝上可口的綠豆粥,往往會一大早起床,花很長時間熬粥。在這裏介紹給大家一簡單的方法:家長可以在頭天晚上,把綠豆放在暖瓶裏,第二天一大早就可以倒出來喝了。這種辦法既省事、又省時間,一舉兩得。

合理的飲食結構大排檔

對於不同的發育時期的青少年來講,隨著身體和智力的不斷成長,各個時期對營養成分的需要量不同,所以應該有不同的飲食結構。

一、小學生的合理飲食結構

一般來說,小學生處於生長發育的較好的時期,這一階段身高和體重的增長速度進入平穩階段,平均每年的身高要增加5厘米左右,體重也相應地增加5斤左右。大腦的重量也在增加,在兒童小學五年級時,就接近成年人的重量了。大腦活動的基本過程興奮和抑製機能增加了,與學齡前兒童相比,分析綜合外界事物的能力提高了,在自控能力方麵比以前會大有進步的。對剛進入小學的兒童,身體的各個部分的器官還沒有完全發育成熟,口腔中的乳牙和恒牙還處於換牙期,咀嚼功能和消化能力還遠不如成年人,腸胃對粗糙食物較為敏感,容易發生消化不良。鑒於以上特點,學齡兒童的食物應當以質地細軟和容易消化為主。學齡兒童身體中的糖元儲存不多,體內的糖份少,加之兒童好動,所以容易發生饑餓,應當適當地增加就餐次數。到三年級以後,就可以基本上和大人一樣進餐了。

人們往往隻認為食物和兒童的身體健康有關,但往往不知道,食物與兒童的性格也有很大的關係。兒童的性格的形成除了環境、教育、自身修養和遺傳等各種因素之外,還與攝入的食物有極大的關係。兒童處於性格成長的時期,一定要注意不能夠偏食,否則不但會影響孩子的身體發育,而且會導致兒童性格的怪異。有資料表明:如果兒童過分地愛吃高蛋白和高熱量的動物性食品以及精致的糧食,其性格容易好鬥、倔強和固執;而喜歡低熱量和植物性食品以及粗糧的兒童,其性格一般容易趨向理智、溫和、合群等。因此要把孩子培養成為身體和心理都健康的人,就要注意合理搭配飲食結構,注意營養平衡,不可縱容孩子的不良喜好。

兒童在發育時期,對各種營養元素的需要量各不相同,以小學一年級到五年級為例,每天所需的主要營養元素如下:熱量大致在7000~9000千焦耳;蛋白質:60~75克;鈣:800~1000毫克;鐵:10毫克;鋅10~15毫克;碘:120毫克;維生素A:750毫克;維生素B:1~2毫克;維生素C:45~50毫克;維生素D:10毫克;維生素E:7~8毫克。對兒童來講,他們的膳食特點主要是:由於兒童的消化功能較成年人來說,相對弱一些,所以食物要以細軟、鮮嫩為主。加之兒童活動量大,每天在課間應適當加餐。據北京市對部分小學的調查,加餐的學生的體重普遍比不加餐的孩子的體重有所增加,而且上課的效率有所提高。加餐的食品以牛奶、豆漿、小麵包、漢堡包為主,熱量以837千焦耳為宜。加餐是有益於兒童身心健康的好事情,但是家長不能因為有加餐而忽視了一日三餐的重要作用。現在有的家庭,尤其是在父母工作比較繁忙的家庭,家長對孩子的早餐不是十分重視,有的家長誤認為:一杯牛奶,一個雞蛋就足夠了,實際上這種熱量遠遠不夠。少年兒童一般在上午功課多,如果早餐的熱量不足,或者早餐過於單調,甚至不吃早餐就上課,那麼熱量就會入不敷出,不到中午,孩子就有饑餓感,就會出現心慌、頭暈、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不好等症狀,甚至有的孩子還會日漸消瘦,出現貧血。午餐和晚餐也很重要,要注意給孩子配備的飯菜達到葷素相兼、不斷調配花樣,這樣比較容易做到營養平衡。

二、中學生的合理飲食結構

到了青少年階段,也就是大多數學生到了中學時期,就進入到人體發育的高峰期,在這一時期,他們的身高、體重、大腦、性發育異常增快。有關專家認為:決定青少年身高、體重、大腦、性發育快慢的因素主要有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麵:內因主要是指遺傳因素,外因主要是指營養、疾病、體育鍛煉、居住環境、地理環境、氣候等因素。在外因中,營養最為重要,它在最大程度上影響著男女青少年的成長和發育。例如,對於身高來講,隨著青少年的體格的不斷增長,構成人的身體的各種細胞的組織必然隨之增加,為了滿足合成自身組織的需要,就要從外界吸收大量的營養物質,尤其是蛋白質和熱量,此外還有各種微量元素,其中鈣、磷、鋅最為重要。青少年在青春期的營養極其重要,如果這一階段的營養供應不上去,過了這一階段,再增加營養也無法彌補原來的不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