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汙染困擾優生
本章如果深入探討,必將涉及大量的醫學知識,由於本書僅是一般性讀物,沒必要闡述高深的醫學理論,然而又由於本章是在談及汙染的危害時又必須提起的一個大問題,所以,既將此問題單做一章,又僅是一個略述。
環境與優生
以往的優生學主要研究遺傳原因,研究如何控製有害基因的遺傳以提高人類的素質。現代科學認為,人體素質的好壞和人類疾病的發生除偶然事故外,都是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兩者作用的結果,隻是在不同疾病中兩者作用的主次地位不同。有學者在分析了人類出生缺陷的原因後指出:出生缺陷原因中,遺傳原因(包括染色體異常及遺傳病)占25%,環境原因(包括感染、母體代謝失調、藥物及環境化學物質等)占10%,兩種原因相互作用及原因不明占65%。如先天畸形中,部分是遺傳原因引起,部分是環境原因引起,但大部分是遺傳素質和環境中敏感因子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的結果。
對於出生缺陷的遺傳研究,迄今發現有3000多種遺傳病。自20世紀40年代廣島、長崎上空的原子彈爆炸輻射誘發胎兒畸形、50年代甲基汞汙染水體引起先天性水俁病、60年代發生萬餘例海豹畸形兒以來,環境因素引起的出生缺陷才引起醫學界的重視。70年代,人口、能源和環境汙染上升為世界性的三大問題,人們的生活環境中各種有害物質(汙染物質)迅猛增加,廢水、廢氣、廢渣、農藥和各種化學產品都以各種途徑進入環境,通過空氣、飲水和食物進入人體、作用於母體,影響胎兒正常發育、生長,導致流產或產生先天性畸形和其他生理功能缺陷(如聾、啞等)。從這裏我們可以知道,探索環境因素對出生缺陷的影響,據此而采取預防措施,對優生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胎兒發育易受侵害的階段
自然環境中的許多有害因素,如電離輻射、噪聲、微波、藥物、農藥、化學用品、病毒、寄生蟲等,都是通過空氣、水、食物、藥物等載體經呼吸、皮膚、黏膜、口腔、直接接觸等途徑進入母體,影響胚胎發育和妊娠結果的。
人體胚胎在母體內要經過38周的發育過程,在胎兒出生前發育分為兩個階段:
前8周是胚胎發育的早期階段。這個階段是胚胎細胞高度分化、各個器官係統基本形成期。環境中的致畸物質在此階段進入母體,可破壞胚胎使之流產或形成畸形;其中在受精後頭兩周,環境因素可幹擾胚泡植入或引起胚胎早期死亡或流產。這個階段為敏感期。
第三個月開始到分娩為胎兒期。這個階段是器官係統的生長發育期,對致畸物質的敏感性下降,但小腦、大腦皮質及泌尿係統繼續分化,因此這部分結構仍保持對致畸物質的敏感性。在這一階段,母體如感染某些微生物,即使在胎兒晚期也能引起先天性畸形(如腦積水、小眼等)。
有害因素對胎兒的影響
一、有害因素導致的出生缺陷
出生缺陷很多,有先天性畸形、先天性代謝障礙、智力低下、先天性生理功能障礙、胎兒發育遲緩以及出生流產、死亡等等。先天畸形有位於體表的,也有位於體內的,還有需通過顯微鏡才能觀察到的。環境有害因素導致出生缺陷的因素也很多,如環境物理因素、環境化學物質、環境生物因素都可以引起出生缺陷。另外,環境物理因素、環境化學物質和環境生物因素還可以分成很多種類,如環境化學物質導致的出生缺陷又可分為原生環境因素、環境汙染因素、職業因素、食品及營養和嗜好因素、藥物因素等等。對這些導致出生缺陷的有害因素,我們不可能一一加以介紹,因為這涉及到較為專門的醫學知識。下麵我們僅就與日常生活關係密切的有害因素進行介紹,以引起警覺。
二、醫源性輻射醫源性輻射指在醫院進行臨床檢查、診斷和治療的射線、鐳及放射性同位素(如碘131)等輻射。常用於胸透、拍片、腫瘤的放射治療、甲狀腺掃描及肝髒掃描等。如孕婦使用大劑量X線和鐳治療,會引起胎兒小頭、智力遲鈍和骨骼畸形、小眼球症、視網膜色素變性、白內障等。在妊娠期有時進行X線診斷,如骨盆測量、胎盤造影、胎兒測定(現在多用超聲波診斷)等,因這些檢查多在妊娠末期進行,且診斷輻射劑量較小,故還未見有出生缺陷的報道,但仍應慎重對待,因為胚胎中樞神經係統細胞增生活躍,對X線特別敏感,神經細胞受到幹擾易引起智力遲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