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言(1 / 1)

漢字亦稱中文字、中國字、國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係中唯一傳承至今的文字。漢字起源發展的曆史就是中國古代文明發展的曆史,我們通常說“中華文明五千年”,主要是指漢民族使用漢字的曆史以及有文字記載的漢民族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

承載著中華五千餘年的文明史,獨特的方塊漢字,在人類文字發展史上獨樹一幟,有著無窮的魅力。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公元前1400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曆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目前確切曆史可追溯至約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再到秦朝的小篆,發展至漢朝才被取名為“漢字”,至唐代楷化為今日所用的手寫字體標準——楷書。

在世界文明的長河中,沒有一種文字能夠像漢字這樣曆盡滄桑,青春永駐。古埃及5000年前的聖書字是人類最早的文字之一,但不幸的是它後來消亡了,文字中所記載的古埃及文化也被深深地埋藏在曆史長河中。公元前3000年左右,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創造了楔形文字,也是至今為止被發現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兩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但在公元330年後,它也消亡了。曆史上衰亡的著名文字還有瑪雅文、波羅米文等。唯獨漢字,不但久盛不衰,獨矗世界文字之林,而且至今仍在不斷地發展完善,影響也越來越大。

漢字字形的演變大體經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幾個階段。這是符合文字的發展由繁到簡、由不規範到規範的規律的。其中甲骨文、大篆、小篆三種字體可以合稱為篆書。那麼,篆、隸、楷、行、草書便構成了中國書法的五種基本字體。漢字發展至今,楷書和行書在生活和工作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而篆書、隸書、草書,特別是篆書,已不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隻作為一種書法藝術而存在了。

《說文解字》簡稱《說文》,是我國語文學史上第一部係統地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書。作者許慎,字叔重,是東漢著名經學家、文字學家,時人謂之“五經無雙許叔重”。此書成書於漢和帝永元二年(公元100年)到安帝建光二年(公元121年),曆時21年才告完成。全書共收錄漢字九千多個,係統地闡述了漢字的造字規律,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的“六書”學說,開創了部首檢字的先河,後世的字典大多采用這個方式,段玉裁稱這部書“此前古未有之書,許君之所獨創”。

本書以《說文解字》為依托,將生活中常見的漢字按其義項特征做了係統的歸類整理,參照原典對其進行係統的剖析、分解。為了讓看似枯燥的文字學研究變得易懂、耐讀,本書不僅通過漢字從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小篆、隸書等演變中字體的呈現,直觀地向讀者展示漢字誕生、演化的過程,還設計了“漢字趣談”板塊,在權威論證的前提下挖掘出很多新穎有趣的漢字知識、曆史掌故,力求做到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相結合,使讀者在趣味閱讀中深入了解漢字的起源以及具體演變過程,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編著者

2014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