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形演變】
甲骨文金文篆書楷書人
【說文解字】
人,天地之性最貴者也。此籀(zhòu)文(大篆)。像臂脛之形。凡人之屬皆從人。
【漢字趣談】
“人”字的甲骨文像側麵站立著的人形,頭在上麵,手臂向左下方伸展,身子在中間,身子以下是腿。“人”字的金文、小篆字形基本上與甲骨文差不多,隻是小篆的腰部彎曲更大一些。
人是世間萬物中最神奇的生命體,這樣的觀念深深紮根於古人心中。《尚書·周書·泰誓上》中說:“惟人萬物之靈。”《孝經》中引孔子的話說:“天地之生,人為貴。”而“人”的古義被解釋為:會彎腰勞作的動物;今義則被解釋為:能夠製造和使用勞動工具,又能用語言進行思維和交際的生命體。
由於人具有倫理觀念和道德意誌,所以“人”字又引申為人的品性,比如我們經常會說:“這個人挺不錯的”“唐太宗知人善任”等。
“人”字在作為一個獨立漢字存在的同時,它還是一個部首字,並且凡由“人”字所組成的字,基本上都與人有關,如“從”、“仆”、“伐”、“休”、“伏”等。
需要指出的是,“人”字和“大”字在造字之初的意思是相同的,隻不過在字形上存在著細微的差別:“人”字從字形上看像是側麵站立的並攏手腳的人形,“大”字則是正麵站立伸展著四肢的人形。後來,“大”字被借用作“大小”的“大”,而“人”則專門用來表示“人類”、“人口”、“男人”、“女人”等。
【字形演變】
甲骨文金文篆書楷書口
【說文解字】
口,人所以言食也。象形。凡口之屬皆從口。
【漢字趣談】
“口”是個象形字,其本義就是指人的嘴巴。白居易的《賣炭翁》中有“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的句子,其中的“口”指的就是嘴巴。
“口”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的形體都像一個人開口笑著的樣子。人們肯定要問:嘴既然可張可閉,那為什麼古人要畫一個張開的嘴呢?閉著的嘴巴不是更簡單嗎?其實,這是由嘴的功能所決定的。我們都知道,嘴的功能是說話和吃飯,而說話和吃飯時,嘴是必須張開的,所以才會有這樣的“口”字。
“口”字的意思有很多。首先,它是人們用來說話和進飲食的器官,並且一個人隻有一張口,所以引申為人口,後來便以“口”來作為“人”字的代名詞。《管子·海王》中說“十口之家,十人食鹽。”又如“三口之家”和“養家糊口”都是這個意思。同時,“口”字也被用來做人的量詞,幾個人可以說成是“幾口人”。
另外,由“口”字的本意中引申出了很多其他意思,如孔穴及容器內外相通的地方,這樣的詞組有“井口”、“瓶口”。也可泛指出入的通道、關卡,如“窗口”、“路口”、“門口”等。還可引申指開裂的地方,如“傷口”、“瘡口”。
“口”作為部首時,大都與嘴或方形物有關。如“吃”、“叫”、“中”、“司”等。
【字形演變】
甲骨文金文篆書楷書舌
【說文解字】
舌,在口,所以言也、別味也。從幹,從口,幹亦聲。凡舌之屬皆從舌。
【漢字趣談】
“舌”是個象形字。它的甲骨文的形體,整體像嘴裏伸出舌頭來的樣子:下麵是嘴巴,上麵像伸出來的舌頭的形狀,伸得長長的,當中還有個椏杈,而每個人的舌頭當中確實有條線。“舌”的本義就是指人的舌頭。《莊子·盜蹠》:“不耕而食,不織而衣,搖唇鼓舌,擅是生非。”其中的“鼓舌”,就是搬弄口舌,表示用花言巧語蠱惑別人,含有貶義。
舌,在口中,其作用有三種:一是幫助說話,二是辨別味道,三是接觸東西。所以“舌”往往跟表示這三種功能的字有關。“口舌之爭”、“舌燦蓮花”都是表示言辭說話的成語;舌字旁加“甘”為“甜”字,是一種味道,如“香甜”;而“舔”,則指用舌頭接觸東西,如“舔盤子”。跟舌頭相似的東西也用舌,如:鴨舌帽、火舌等。
在我國古代的一些典籍中,常常會見到“金鈴木舌”這個詞語,如:《書·胤征》“遒人以木鐸徇於路。”孔傳:“木鐸,金鈴木舌。”這裏的“木舌”是指裝在鈴鐸內的錘。
在《國語·周語》中有“舌人”一詞,有人將這個詞誤認為是善於說話的人。其實,“舌人”是指古代的翻譯官,正如韋昭注《國語》所說:“舌人,能達異方之誌。”
【字形演變】
甲骨文金文篆書楷書耳
【說文解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