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曆法書(2)(1 / 3)

第一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曆法書 (2)

4年號幹支兼用法。紀年時皇帝年號置前,幹支列後。如《梅花嶺記》“順治二年乙酉四月”,“順治”是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年號,“乙酉”是幹支紀年。

【紀月法】我國古代紀月法主要有三種:

1序數紀月法。如《采草藥》:“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則四月花。”《〈指南錄〉後序》“德佑二年二月”,“是年夏五”,“五”就是五月。

2地支紀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稱十二個月,每個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如杜甫《草堂即事》詩:“荒村建子月,獨樹老夫家。”“建子月”按周朝紀月法指農曆十一月。

3時節紀月法。如《古詩十九首》:“孟冬寒氣至,北風何慘栗。”“孟冬”代農曆十月。

【農曆各月詩意別稱】

正月——柳月銀柳插瓶頭

二月——杏月杏花鬧枝頭

三月——桃月桃花粉麵羞

四月——槐月槐花掛滿枝

五月——榴月石榴紅似火

六月——荷月荷花滿池放

七月——巧月鳳仙節節開

八月——桂月桂花遍地香

九月——菊月菊花傲霜雪

十月——陽月芙蓉顯小陽

十一月——葭月葭草吐綠頭

臘月——梅月梅花吐幽香

【紀日法】我國古代紀日法主要有四種:

1序數紀日法。如《梅花嶺記》:“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

2幹支紀日法。如《崤之戰》:“夏四月辛巳,敗秦軍於崤。”“四月辛巳”指農曆四月十三日。

3月相紀日法。指用“朔、朏、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稱來紀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後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後一天叫晦。

4幹支月相兼用法。幹支置前,月相列後。如《登泰山記》:“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

【紀時法】我國古代紀時法主要有兩種:

1天色紀時法。古人最初是根據天色的變化將一晝夜劃分為十二個時辰,它們的名稱是: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

2地支紀時法。以十二地支來表示一晝夜十二時辰的變化。

天色紀時: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

地支紀時: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現代紀時:23~1點,1~3點,3~5點,5~7點,7~9點,9~11點,11~13點,13~15點,15~17點,17~19點,19~21點,21~23點。

【五更】我國古代把夜晚分成五個時段,用鼓打更報時,所以叫做五更、五鼓,或五夜

黃曆擇日宜忌事項細說

人們翻看老黃曆時,看得最多的應是每日宜做什麼、忌做什麼那一項,而通過此項內容,人們就可以自己擇日。但是黃曆宜忌項中有很多專業用語,會帶來理解上的困難。現將農曆中都有的擇日用事術語批注列於下:

祭祀:指祠堂之祭祀,即拜祭祖先或寺廟的祭拜、拜神明等事。

祈福:祈求神明降福或設醮還願之事。

求嗣:指向神明祈求後嗣(子孫)之意。

開光:神佛像塑成後,供奉上位之事。

塑繪:寺廟之繪畫或雕刻神像、畫雕人像等。

出行:指外出旅行、觀光遊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