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新聞傳播製度與政策變遷研究
中韓兩國同處東亞經濟圈,共享儒家文化傳統的熏陶,在世界傳媒業發展的總體格局中,均處於較為邊緣的地帶。韓國的現代化進程無論是在文化傳統的社會背景上,還是在現代化模式選擇上,以及時空距離方麵都與中國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和可比性。韓國的新聞傳播製度在政治與經濟的雙重影響下發展,到20世紀80年代後期,在民主改革中與現代傳播體製接軌。
一、韓國現代新聞傳播製度的形成與發展
韓國的曆史研究者認為,韓國現代史以1945年為分割點,可分為前半期和後半期。前半期(1876~1945年),是從締結江華島條約到解放時期;後半期是從1945年至今,這一段時間裏經過了南北分裂和韓戰(1950~1953年),此間經過近60年的發展,韓國從貧困的農業國轉變成為現代的產業社會。
本研究主要以1948年8月15日,韓國成立後至今為時間跨度,側重以第二次現代化理論提出的1970年以來為時間坐標,以韓國政治生活中的政權更替表現國家傳媒政策的變遷。
(一)李承晚時期(1948~1960年)
1945年9月9日,美國軍隊進駐韓國。美軍占領韓國期間,並沒有建立一個形式上民主的國家,卻“遺留下權威主義的國家體製和過度發達的鎮壓機器,從而影響了未來40年韓國市民社會的形成和民主製度的發展。在美軍統治下的韓國,新聞自由隻是一種口號”。美國出於全球戰略性考慮,並未在韓國實行自由主義的報刊政策。
1948年,李承晚成為韓國第一任總統,曆史上將其稱為“第一共和國”。李承晚繼承了朝鮮王朝和日本統治者的專製主義傳統,他的“達摩克利斯劍”一直懸在報業頭上。他在扶持起幾家支持政府的報紙的同時,極力壓製其他新聞媒體的發展,持有不同政見的報紙難以求生。李承晚曾試圖利用朝鮮戰爭,製定“出版物法”來控製報刊,後又提議設立“出版物非常措施法”,但沒有成功。1958年,他終於將有關的反報業條款並入《國家安全法》予以實施。“李承晚專製時期,韓國報業的總體表現是支持國家反對李承晚獨裁。”比較有代表性的是,代表地主階級利益的韓國黨及其喉舌《東亞日報》與李承晚之間曾發生了許多衝突,1955年,李承晚借口《東亞日報》違法將其停刊。
總體來講,當時韓國的多數報紙屈服於政府的高壓政策,所以並未得到民眾多少擁護。在廣播電視領域,韓國的第一家廣播電台出現於1927年。1945年,美國接管了曾被日本人控製的首爾廣播電台。更名為韓國廣播電台。1948年,美國將該台轉交給韓國政府。1952年,韓國的各國營廣播電台統稱為韓國廣播係統。20世紀50年代,韓國已經從美國引入了電視機,由於當時韓國的經濟還不發達,所以它的廣電事業是國營的性質,雖然為建立商業電視公司作過幾次努力,但均以失敗告終。昂貴的進口電視機是當時還不富裕的韓國人買不起的。缺少受眾的現實和巨大的投入,讓韓國的私人資金望而卻步。所以,韓國的商業廣電模式沒有在此時建立起來。
(二)樸正熙時期(1961~1979年)
1960年4月,由學生發起,教授支持的反獨裁、反暴政運動席卷全國,並導致韓國建立了民主黨執政的第二共和國。民主黨政府以報紙和政黨的登記法取代批準法,嚐試借鑒西方社會的新聞體製,實行無限製的議論自由和新聞自由。此時,在短暫的時間裏,韓國的新聞事業一度獲得繁榮與發展。但政府的民主是有條件的民主,當高呼改革的報紙《民眾日報》威脅到政局穩定時,它便被停刊了。
1961年5月,樸正熙通過軍事政變奪取了政權。他的“為發展而獨裁”的思想成為韓國特有的意識形態。我們應該承認,從韓國的現代化進程來看,樸正熙政權是這一進程中最為重要的時期,而且曆史跨度較大,對韓國的發展影響深遠。在這個時期,韓國擺脫了貧窮和落後,實現了經濟的騰飛,並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步入新興的發達國家行列。與此同時,韓國的大眾傳播媒介也獲得了經濟上的迅速發展。在這一時期,傳媒在經營方麵得到更大發展空間,但在報道內容、報道範圍和報道行為方麵,受到高壓政策的限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