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中這樣寫道:“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這段話表達出了一個意思,那就是少年的強盛與否,將直接影響到國家在世界上的地位。
而少年如何才能變得更強,當然唯有依靠教育,教育水平提高了,才能使他們獲得更好的成長,最後成為有用之才。不過,雖然教育可以將他們培養成才,但教育不是一件急迫的事情,不能操之過急,應該慢慢來。正所謂“欲速則不達”,教育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而且梁啟超也說過:“教育之成效在將來,不在當下。”所以,我們必須重視長遠的教育效果,而不應該隻關注眼前。
如今,每個家長都十分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有的父母甚至不惜花費重金將孩子送往外國,接受西式教育,他們認為這就是為了孩子的將來考慮。雖然出發點是好的,但這並不一定適合他們,因為他們不一定會喜歡這樣的安排。所以,如果想要製定出合理的教育方式,那麼就應該根據孩子自身的特質而定,這樣既不會磨滅孩子自身的閃光點,也可以培養出他在其他方麵的興趣,從而將其培養成不可多得的人才。
壹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清末民初,參與維新和革命的仁人誌士越來越多,逐漸興起了一股國民思維的變革浪潮,這其中就包括對國民思想、道德、人格、修養等方麵的培養和改造。而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提升國民素質,用教育的力量推動社會的整體發展與進步。
梁啟超對教育的研究頗有心得,他所提倡的主要是德育,也就是為中國社會培養所謂的“新民”。梁啟超的“新民”思想,核心內容便是德育,他說:“吾國言新法數十年而效不睹者何也?則於新民之道未有留意焉者也。”在他看來,一個民族的優劣,一個國家的強弱,可以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是國民素質。他指出“民弱者國弱,民強者國強,殆始影之隨形,響之應聲”。他認為,在古代,中國一度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究其根本原因,就是當時的國民素質居於世界領先水平。到了近代,中國開始落後於其他國家,受到一些國家的壓迫和欺淩,從根本上來說,這就是因為社會製度的落後,導致國民素質下降,從而致使國家衰弱。
在梁啟超看來,想要讓中國重新富強起來,就必須從培養國民的素質方麵著手,加強國民教育,提高人們的整體修養。梁啟超認為,任何教育都要從德智體三項入手,而其中智力與體力的教育比較簡單,道德的教育才是最困難的。他曾這樣說過:“民德之高下,乃國之存亡所由係也”。他將道德建設視為提高國民素質的中心環節。
中國古代人就十分注重道德修養,他們認為有德行的人,才能受到人們的敬重,才可以做出一番事業。古代的選官製度,多項考核都與個人修養有關。在兩漢時期,所推行的察舉製和征辟製的選官製度,就與人才的德行有直接關係,隻有品學兼優或者被鄉裏推舉為孝廉的人,才可以擔任官員。由此可見,古人對人的德行是多麼看重。
在梁啟超看來,古人對德行的看重無疑是提高人們素質的有效途徑。德行在很大程度上就代表著人們的素質。他認為,教育雖然複雜,但究其根本,就是教人如何做人,尤其是做一個有素質的人。在這方麵,古代先賢,無疑為我們樹立了良好榜樣,關於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李勉葬銀正好就是其中一例。
李勉是唐朝人,自幼喜歡讀書,看到書上有益處的教導,他就會跟著去做,在實踐中檢驗書中的知識。時間長了,他就逐漸養成了習慣,談吐之間流露出的都是誠信儒雅的君子之風。李勉小時候家境貧寒,但一直堅守君子之義,奉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的名言至理,從來都不會做出一些罔顧道德的事,更不會貪取不義之財。
有一次,他前往梁宋地區(今河南開封商丘一帶)求學,路逢大雨,所以不得不找一家客棧留宿。而這時,正好有一位進京趕考的書生也路過這裏,兩人便同住一家客棧。經過一番交談,兩人一見如故,因為陰雨連綿,不便趕路,所以兩人就在這裏住了下來。接連幾天,兩人在一起談古論今,討論學問,很快便成了知己好友。
有一天,這位書生偶感風寒,一下子臥床不起。李勉了解到情況後,趕緊為其請來郎中,並根據郎中的吩咐幫對方抓藥熬藥,照看書生按時服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