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連好多天,李勉一直細心照料著這位書生,對方的飲食起居等方方麵麵都由李勉來打理。但是,就算如此,那位書生的病依然不見好轉,反而逐漸惡化。看著日漸虛弱的朋友,李勉十分痛心,他下定決心,無論如何也要將對方治好。於是他開始在附近百姓家裏尋訪民間藥方,企圖通過這種方式來治好書生,除此之外,李勉還經常一個人進深山,找尋一些藥店沒有的名貴藥草。
一天傍晚,李勉從深山尋藥回來,準備煎藥給書生服用,當他來到書生房間後,看到書生的氣色明顯比昨天好了很多,因此心裏十分高興,便關切地湊到床前問:“兄弟,今天感覺如何?是不是好多了?”
書生說:“我想,我可能活不了多久了,這極有可能就是回光返照,不過,臨終前兄弟還想拜托你一件事。”
李勉連忙安慰道:“你不要胡思亂想了,怎麼可能是回光返照,今天看你的氣色好了很多,隻要安心靜養,過不了幾天,必然可以痊愈的。兄弟不必客氣,有什麼事情盡管吩咐。”
書生說:“你將我放在床下的箱子拿出來,幫我打開。”李勉照做,依言打開了箱子。
書生指著裏麵一個包袱說:“我一病數日,真是麻煩李兄了,感謝你近日來無微不至地照顧。包袱中有一百兩銀子,是我準備上京趕考的盤纏,現在沒什麼用處了。我死後,麻煩你用這些錢為我置辦棺木,順便通知我的家人,讓他們前來領取我的遺體,帶回老家安葬。剩餘的錢都送給兄弟了,算是我的一點心意,你一定不能拒絕,不然就算是我死了都不會安心的。”
李勉看到這種情形,知道再安慰也是徒勞,為了讓書生安心養病,於是他答應對方收下銀子。
第二天早晨,李勉再去看書生時,發現對方已經去世。李勉感慨萬千,遵照對方的遺願,為其置辦棺木,精心為他料理後事。書生留下的銀子,除去花費,還剩下了很多,但李勉沒有據為己有,而是將這些錢財仔細包好,隨著書生放進了棺木中。
不久,書生的家人收到李勉傳來的消息後趕到了客棧。書生的家人十分悲痛,但他們還想看書生最後一眼,於是合力移開棺木,但讓人驚訝的是,他們在其中發現還有陪葬的銀子。於是,他們便問李勉是怎麼回事,了解到銀子的來曆後,書生的家人對李勉讚不絕口。
李勉終其一生,都在踐行著“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的高貴品格,從來都不貪圖享樂,不貪圖他人錢財。後來,李勉官至當朝宰相,但他依然廉潔奉公,嚴於律己,誠信自守,所以受到了老百姓的愛戴,同時在朝中的威望也讓其他人望塵莫及,並且深得唐肅宗器重。
自古以來,品德高尚的人往往會受到世人的愛戴;廉潔奉公的臣子,也會受到統治者的重用。但一個人的品格都是後天培養出來的,由此可見,教育對人們的品格培育而言,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梁啟超曾言:“品性上不曾經過嚴格的訓練,真是可怕。”在他看來,人們要想在事業上有所建樹,必須經過嚴格的訓練與培養,尤其是在德行方麵,要經得起磨礪。這樣才能在以後的工作中做出一番成就。
貳
耕耘與收獲
梁啟超在《家書》中曾這樣寫道:“今在學校中隻有把應學的規矩,盡量學足,不惟如此,將來到歐洲回中國,所有未學的規矩也還需補學,這種工作乃為一生曆程所必須經過的……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兩句話:‘莫問收獲,但問耕耘。’將來成就如何,現在想他則甚?著急他則甚?”
梁啟超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很大一部分來源於他的教育思想,從他對子女的家庭教育中,就可以看出他在教育之道上的確頗有建樹。梁家的九位子女分別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出現了“一門三院士”的輝煌景象,堪稱“滿門俊秀”。梁啟超對子女往往都是言傳身教,從來都不溺愛他們,更不會做一些拔苗助長的事情。最主要的是,他不限製孩子們的發展,沒有強硬地要求孩子們走與他相同的道路。他認為,人的主觀創造力是十分強大的,可以助推人們獲得難以想象的成功。正是因為這樣,他的孩子們才走上了成功之路。很多學者都研究過梁啟超的教育之道,認為梁家之所以“滿門俊秀”,並非偶然事件,是得益於梁啟超教育的結果。
梁啟超十分注重幼兒教育,並且懂得因材施教,人身作則。他曾在自己的作品《論教育》中寫道:“春秋萬法論於始,幾何萬象起於點,人生百年,立於幼學。”他對孩子們的啟蒙教育非常看重。他認為,啟蒙教育是人們接受教育的起點。確實如此,人在幼年時期,就像一張白紙一樣,具備很強的模仿性和可塑性。而孩子們最先接觸的必然是自己的父母,因此,父母就是孩子早期的啟蒙老師,家庭就成為了孩子們接受教育的第一個場所。而孩子們所處的環境將直接影響到他們的言行舉止。可以說,家長就是孩子的鏡子,而孩子則是家長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