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身正不怕影子斜!”因此,隻有家長行得端坐得正,孩子們才不會歪斜。梁啟超認為,家庭教育必須將“嚴”與“愛”充分地結合起來。“嚴”是因為教育容不得半點馬虎,而“愛”則是出於家長對孩子的關愛,這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在名利的問題上,梁啟超經常教育子女,要做到“莫問收獲,但問耕耘”,也就是把握住當下,努力去做,享受拚搏的過程,僅僅將收獲看作一個自然而然的結果。
如今,人們無論做什麼事,都十分在意事情的結果。有的甚至是隻問結果,不問過程。熟不知,太重視結果的人,就會將收獲當作自己人生的唯一目標,這樣最後成功了還好,如果失敗了就會萬劫不複,因為期望越大,失望就會越大。
梁啟超對曾國藩十分推崇,他曾發出過這種感慨:“吾謂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複也。”在家庭教育方麵,他也學習曾國藩,要求子女不要看重一件事情的結果,要享受其中的過程。其實這也就是要求子女們看淡名利,不要太在意得失。不要苛求將來能不能成就偉大事業,隻管辛勤耕耘。
不問結果,隻看過程,就是要求人們堅定地朝自己選定的方向走下去,人生路或許充滿坎坷和泥濘,不是每個目標都可以實現的。任何人都不能保證自己選擇的道路一定是正確的,但一旦選擇了,就要堅定地走下去,在你拚搏的過程中,你還可以繼續觀賞周邊的風景,觀察你走過的每一步。
梁啟超的名聲不可謂不響亮,但他的子女並未利用自己的聲望來謀求事業前途,他們都是依靠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走上人生高台的。辛勤地耕耘,不問結果的付出,最終讓他們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抗日戰爭期間,梁啟超之子梁思成和自己的妻子林徽因在偏遠的山區一待數年,辛苦搜集了大量的古建築資料,將我國古代建築史料的一段空白進行了高效填補,他們在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梁啟超所教授的“但問耕耘”的行事理念。
人生不可能任何事情都“心想事成”,很多時候,雖然你付出了很多,卻不一定能得到你想要的回報,但你努力過,堅持過,奮鬥過,就必然會有所得。梁家之所以可以“滿門俊秀”,就是因為他們堅持“但問耕耘”的理念,一直默默付出,才得到了社會的肯定,收獲了成功,這就屬於自然而然的結果。
其實,成功並不一定是功成名就,也不一定是名利雙收,更不一定是事業有成,而是堅持不懈的奮鬥過程。隻有經曆了艱苦卓絕地奮鬥與拚搏,人們才能積累到足夠豐富的人生閱曆,才能讓自己的精神更飽滿,讓人生更圓滿。
法國著名文學家羅曼·羅蘭曾說過:“不問苦樂,不管得失,不看成敗,拿出自己的全部實力去戰鬥!”這其實跟梁啟超堅持的教育理念是不謀而合的。無論任何事情,隻要堅定不移地去做,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不受外界的幹擾,不為最後的結果而焦慮不安,這樣在最後必然可以得到屬於自己的收獲。
因此,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必須得沉住氣,如果他們在乎的隻是結果,那樣就會將目標變得極為利益化,這樣的教育過程自然是收效甚微,到了最後也不可能得到自然而然的結果。
叁
教育是教人學做人
很多人認為,隻要一個人擁有了知識,那麼這個人就有學問了,就可以為社會做更多貢獻了。其實,這種想法雖不算錯,但也有著一定的問題。如果一個人擁有良好德行,那麼自然是擁有的知識越多越好;但如果一個人沒有良好德行,那麼擁有的知識越多就越壞。曆史上不乏一些俊才豪傑,他們都具有淵博知識,並為國家立下過汗馬功勞,為百姓安居樂業添了一份力。但在天下穩定之後,他們便失去了起初的進取之心,以至於做出違背道德,拋棄社會責任的事情。這樣的人,擁有的知識越多,對社會的危害越大。
一個合格的人,到底應該具備怎樣的素質呢?在梁啟超看來,“智仁勇”是成為合格的人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