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曾言:“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無懼。”為了培養出“智仁勇”兼備的人才,梁啟超認為,應該將教育進行分化,分為智力教育、情操教育和意誌教育,而且這幾種教育要按照孔子所說的去做,智力教育就是要為人解惑,情操教育就是要讓人不憂慮,意誌教育就是讓人不害怕。那麼應該怎樣做才能教人不惑呢?
在梁啟超看來,這要從四方麵入手,第一,從基礎知識抓起,讓人們打下深厚的知識功底;第二,從專業知識著手,讓人們掌握足夠的專業技能;第三,在作出判斷的時候要果敢,培養人們當斷即斷的魄力;第四,要保持清醒頭腦,以便做出最快反應。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之所以會產生各種困擾,究其根本,就是在為成敗和得失而憂慮。而如何才能做到不憂呢?最簡單有效的辦法就是要客觀地認識自己,正確地對待現實,積極樂觀地去處理遇到的煩心事,做到了這些,才能讓自己活得更加坦蕩。
梁啟超認為,要想做一個合格的人,那麼首先要培養的不是他的智慧,也不是他的勇氣,而是他的仁義,也就是德行。也就是說隻有擁有了崇高的品質,才能去談其他,不然一切隻能是空談。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因為從小便受到這種教育,才逐漸成長為一代文學大家。
在歐陽修4歲時,他的父親歐陽觀便在官任上去世,母親鄭氏與年幼的歐陽修生活沒有了著落,所以他們母子倆隻能依靠母親為他人拆洗換取的微薄收入維持生計。由於歐陽觀生前為官清廉,因此其死後家裏可謂是一貧如洗,連購買紙筆的錢都沒有,所以鄭氏隻能用蘆荻作筆,將沙灘抹平,在沙灘上教歐陽修認字。鄭氏的這種教導,為歐陽修以後在文學界大放異彩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由於家裏貧困,歐陽修買不起書,所以想看書隻能去別人家借。隨州城南的李家藏書頗豐,歐陽修便經常來找李家的孩子玩耍,等兩人熟識之後,歐陽修便向李家借書拿回家看,此後,無論是大雪紛飛的寒冬,還是酷熱難耐的盛夏,他從未間斷過,借書看書已經成為了他的習慣。在看書的過程中,如果發現書中的一些有意義的內容,他就會拿出紙筆直接將文字抄錄下來。
一天,他照常去李家玩耍,臨走之前,他在李家的書架上發現了一本六卷本韓愈的文集,看了一眼之後就沉迷其中。後經過主人允許,他便將這幾卷文集帶回家仔細閱讀。這次的閱讀,讓歐陽修大開眼界,他廢寢忘食、夜以繼日地讀這些書。十分佩服地說,“此文隻應天上有”,當時,他認為這是世界上最好的文章。但畢竟當時的歐陽修還尚屬幼年,所以對韓愈的文章表達的意思有些吃不準,不過他完全被韓愈所表現出來的非凡文風所震撼。他十分清楚地認識到,自宋朝以來,社會上關於文章的寫作和研究僅限於講文法,卻沒有什麼實際內容的文章,這些內容沒有任何有益之處,甚至一直在誤人子弟。也正是在韓愈文學思想的啟示下,一個提倡韓愈文風,徹底清除當時文壇上壞風氣的念頭不可遏製地出現在歐陽修的腦海裏。
歐陽修的父親生前曾在地方做過掌管行政事務以及司法事務的底層官員。他十分注重百姓的生活問題,關心民間疾苦,因此他一直堅持著廉潔作風,受到了眾多百姓的喜愛。後來,歐陽修做官以後,他母親鄭氏也不斷地為他講述他父親為官的準則和一些事跡。鄭氏告誡歐陽修,你父親在擔任地方司法官期間,總是在夜裏處理案件,凡是與老百姓有關的案件,歐陽觀在處理時總是十分細心,翻來覆去地去看相關案宗。但凡可以從輕發落的,他必然會從輕判處;對於某些不可以從輕發落的,則是十分痛惜,常常搖頭歎息。鄭氏還說:“你父親為官,一向廉潔奉公,不摻雜任何私欲,同時他還喜歡拿出一部分財物去接濟他人,他最喜歡的就是結交誌同道合的朋友。雖然他的俸祿不多,但經常不讓錢財產生剩餘。他經常說,不要將錢看得太重,如若不然,必然會被錢財所累,生出一些不該有的想法。”因此,在其去世之後,沒有為家裏留下任何財產。
此外,她還告誡歐陽修,奉養父母不一定要為父母提供十分豐盛的物質,最重要的是要保持一顆孝心。自己雖然沒有餘財去幫助比自己還窮的人,但要保證自己心中長存仁義,這樣才能端正自己的德行。鄭氏還說:“我沒有能力教你太多,你隻要記住你父親的話,記住他曾經教你的道理,我就沒有什麼可擔心的了。”母親所說的每一話,都深深地印在了歐陽修的腦海中,並終其一生都沒有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