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曾說:“人們因為地位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能力不同,所以做的事情也不相同。”例如,你可以成為飛行員,而他不行;他可以成為作家,而你不行。
因此,無論做什麼事情,要先找準自己的定位。凡事都不要強求,這樣才可以從容地麵對生活。如果你已經盡力了,但最後沒有得到你想要的結果,那就說明你確實不是做某個行業的料,所以與其強迫自己繼續幹下去,還不如換個行業,也許你在新的行業中就可以大放異彩。
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梁啟超一直在強調,學習的主要目的是學到知識,而不是爭名次,隻要用心去學了,就不必再去強求其他,更不能因看重結果而導致自己精神受損。
梁啟超的二女兒梁思莊在初上大學時,第一次期末考試的成績在班中占到了第16名,而當時班中總共才有37位學生。梁啟超知道這一事情後,不僅沒有生氣,還一直擔心女兒因為沒有考好而內疚自責。於是他給女兒寫信:“你原是提高一年,和那按級遞升的洋孩子們競爭,能在三十七人中占到第16名,真虧你了。好乖乖不必著急,隻須用相當的努力便好了。”可見,梁啟超對子女的教育是非常開明的,並不以成績好壞來要求他們,隻要他們盡力了,便不去計較太多。
人生是一個上下求索的過程,隻要心中有追求就是快樂的。但有些人在“求索”的過程中,遇到挫折之後,便有些急功近利,這樣就很容易導致他們失去原有的快樂。梁啟超在教育中十分重視這一點。梁思成在準備出國時,突發車禍,而後十分沮喪,認為這對自己的學業很不利。梁啟超則勸解道:“人生之旅曆途甚長,所爭決不在一年半月,萬不可因此著急失望,招致精神上之萎畏。”
梁啟超認為,無論任何事情,盡力而為了,就可以為自己感到自豪,他一直都在踐行著這一理念。他的生命中所經曆的一切事情,無一不是盡力而為的。在教育當中,如果我們也能借鑒這一點,那麼就可以為孩子們提供一個相對寬鬆的學習環境,讓他們快樂的學習,這樣學習效率必然會得到明顯提升。
如今,很多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頭腦靈活,聰明懂事。其實,要想實現這一點,除了平常的教育之外,家長還必須保持端正的教育態度。簡單來說,就是要重視孩子的特長,因材施教,讓孩子按照自己的興趣選擇自己的發展道路。
正所謂,“尺有所長,寸有所短”,任何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有些人擅長語文,喜歡寫作;有些人擅長數學,喜歡推理;有些人擅長藝術,喜歡畫畫等等。實際上,從每個人誕生之日起,就表現出了他自己的特質和優勢,所以家中應該“量體裁衣”,為孩子提供合適的環境和機會,讓他們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特長。
但是,現實情況卻不是如此,很多父母都會根據孩子的性別和角色對他們進行生硬的設定,這樣就會阻礙孩子們的創造性,限製他們的發展,甚至是扼殺他們的發展潛力。
梁啟超認為,每個孩子都是一個與眾不同的種子,沒有成長起來之前,誰都不知道他將會向著哪方麵發展,這時就要看孩子們的喜好而定,尊重他們的特性,這樣才能給他們更好的教育,最大限度地發掘他們的發展潛力。
因此,如果孩子提出另類想法時,並且這個想法不具備危害性,那麼父母就應該支持孩子的想法,讓其保持自己的特質和閃光點,這樣他才有可能從“大眾兒童”中脫穎而出。很多時候,往往是那些看起來“不乖”的人,才能想出與眾不同的“點子”,在危急時刻,想出更簡單直接的處理辦法。這體現出來的其實就是孩子的創造力,而其實隻要父母進行適當的引導,孩子必然可以做出讓人眼前一亮的事情。
任何種子想要成長為大樹,必然離不開“澆水施肥”,但在“澆水施肥”的過程中,還必須因材施教。隻有使用了適合的肥料,種子才能獲得需要的養分,從而為成長為大樹打下堅實基礎。所以,父母要尊重孩子們的差異性,這樣才能為他們提供更合適的教育。
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其實是為了給孩子們提供一個相對寬鬆的教育環境,讓他們可以更好地接受教育,並喜歡這個學習過程,隻有孩子們主動去喜歡某個事物,他們才會去學習和研究,才會有所進步。因此,要想讓孩子取得更大進步,就必須讓其在寬鬆的環境中學習,從而體驗到學習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