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寶六歲時,鄭板橋將其接到了自己身邊,親自教導。每天都讓其背誦詩文,並且經常給兒子講一些幸福生活來之不易的故事,讓其明白生活的艱辛,珍惜所擁有的一切。鄭板橋還帶著兒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讓他學洗碗,而且必須洗得十分幹淨才算過關。在小寶十二歲時,他便教兒子挑水,並專門為其打造了一個小桶,方便他獨立完成挑水的任務。無論酷暑天寒,鄭板橋都要求兒子每天將水缸挑滿,從未間斷。因為鄭板橋的言傳身教,所以小寶進步的速度非常快。當時鄭板橋所掌管的地區災情嚴重,很多人都吃不起飯。而鄭板橋為官清廉,所以家中也沒有餘糧。一天,小寶哭著說自己肚子餓時,他母親便拿出一個用玉米粉做的窩頭,讓小寶吃,並告訴他這是鄭板橋省下來的。小寶看到有吃的,自然十分高興。這時,一個光著腳的小女孩來到了他家門口,盯著他手裏的窩頭。小寶看出這個小女孩也非常餓,於是便將手中的窩頭分給了對方一半。鄭板橋知道這件事後,非常高興,連稱兒子做的對。
此外,鄭板橋對女兒的教導也十分細心。在他的指導下,女兒在詩畫方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後來,女兒到了出嫁年齡,鄭板橋還親自為女兒挑選對象,並以一切從簡的原則為其辦了婚事,他親自將女兒送到男方家裏,特意為其作畫一幅,當做陪嫁。在畫的一端,他寫了一首詩:“官罷囊空兩袖寒,聊憑賣畫佐朝餐;最慚吳隱奩妝薄,贈爾春風幾筆蘭。”由此可見,鄭板橋對子女的教育方式是很到位的。
鄭板橋在臨終時,還讓兒子親手做了幾個饅頭。當兒子將饅頭端給他時,他十分欣慰地點了點頭,然後告誡兒子:“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自己幹,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好漢。”隨後他便合上眼睛,與世長辭了。
古人一直在告誡後人,“君子當自強自立,而不能自暴自棄”。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都應該腳踏實地,不依靠他人而活,隻有這樣才能稱作是獨立的個體。我們要清楚,每個人都是自己命運的塑造者。如果總是依靠別人,那麼自己早晚都會垮掉。這就好比是依靠樹木而活的藤蔓,當樹木枯萎,轟然倒地之時,藤蔓也不能幸免,將迎來自己的末日。所以,我們要認識到,別人就算再怎麼幫助你,那都是有限的,如果想要獲得成功,就要學會如何獨立去戰勝困難,隻有自己掌握了處理事情和困難的方法和技巧,才能獨立自主地存活下去。
梁啟超曾在《道德與知識修養》中這樣寫道:“他們所修養的條件,是什麼樣克己,什麼樣處事,什麼樣改變風氣……先從個人、朋友少數人做起,誠誠懇懇腳踏實地的一步一步做去,一毫不許放鬆。”他認為,為人應先做自己,一步步地實現自立自強,然後才能去做其他事情。
由此可見,究其根本,人還是要先實現自立,然後才能做出一番成績。因為“自己挑的水更甜,自己做的飯更香”,所以從僅僅是為了更好的生存下去,也要努力做到自立自強。
柒
盡力而為,因材施教
梁啟超在給孩子們的一封信中這樣寫道:“一麵不可驕盈自慢,一麵又不可怯弱自餒,盡自己能力做去,做到那裏是那裏,如此則可以無入而不自得,而於社會亦總有多少貢獻。我一生學問得力專在此一點,我盼望你們都能應用我這點精神。”
梁啟超認為,做任何事情時,都不能勉強自己,隻要盡力而為了,就可以了,不必按照某個標準要求自己。
很多父母看到別人家的孩子表現出某方麵的天賦後,就要求自己的孩子也去練習相關方麵的東西,甚至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個全才,如果孩子稍有一點做得不好,就對其施加壓力。在梁啟超看來,這種教育方法是沒有可取之處的,他認為,教育必須以孩子為本,一切教育事宜都應該為人自身服務。因此,人們在做什麼事情的時候,隻要盡力了,就無須擔心事情的成敗,無須給自己太大壓力,這樣才能讓自己的人生豐富而多彩,而不是被壓迫的暗無天日。
那麼對家長而言,要怎麼做才是以孩子為本呢?其實很簡單,就是因材施教。每個人的能力都各不相同,所以每個人需要做的事情也必然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進行教育時一定要因材施教,對接受教育者“量體裁衣”,這樣才能讓教育過程順風順水,取得最好的效果。
先秦時期,先聖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這一教育理念。史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子遊能養而或失於敬,子夏能直義而或少溫潤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與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由此可見,當時人們就已經懂得根據個人才能酌情施教的重要性。
梁啟超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也認識到了這一理念的重要性,在他看來,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社會是由無數個這樣的“個體”組成的。而這些“個體”代表的就是具有獨立思想的人,這就要求每個人都應該發掘出自己的獨特價值,然後確定自己應該從事哪個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