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談及教育問題時,梁啟超指出,應該重視學生的勤勉問題,“百善勤為先”。在他看來,無論任何人,都應該重視勤勞,因為勤勞才是人們應該堅持的本分,如果一個人不經過辛勤勞作就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那和搶劫就沒有什麼區別了。因此,他十分重視勤勞。
梁啟超認為,勤勞是通往成功的路徑。但凡勤勞的人,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必然都會親力親為,絕不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勤勞的人,不會得過且過,不思進取,而會努力地超越自我,堅持自己的目標不放棄,在逆境中不懈努力,最終實現自己的理想。
俗話說:“勤能補拙。”一個人即便沒有高人一等的智慧,但隻要勤奮,肯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那麼照樣可以獲得成功;而一個天才,如果失去了勤奮,那麼他的天才之名必然也難以長久地保持下去。
眾所周知,梁啟超在戊戌變法失敗之後,便流亡日本,隨後又在國民政府中擔任高官,之後又策劃雲南起義,奔走呼號阻止袁世凱稱帝等等。很多曆史事件當中,都有梁啟超的身影,應該說這些活動占據了他大部分時間。而如果說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那麼梁啟超自然就沒有其他時間來著書立傳了,但事實是,他的著作卻不止一本。
由此可知,梁啟超必然是在政治光環照不到的角落裏,如饑似渴地吸取著知識海洋中的“養分”,同時著書立傳。從他的著作成果中,我們就可以看出他的那種勤奮。梁啟超享年56歲,在這不算長的生命曆程中,梁啟超所著的《飲冰室合集》就有1400多萬字,內容涉及的範圍十分廣泛,幾乎包含了當時的各個門類。如果梁啟超是在20歲開始寫作的,那麼他就是在36年時間裏完成了海量的文字,也就是說他平均每年要完成大約39萬字的寫作量。
在繁重的工作之餘,寫出如此多的字數,隻能說他足夠勤奮,如若不然,何以完成如此巨大的寫作量。有人曾經如此形容過梁啟超勤學苦讀的狀態,“任公眼中無書,手中無筆之日絕少”。這種勤學苦讀的姿態,值得任何人去學習和效仿。可以說作為學者,勤勉更是其有所成就的必備條件,這一點被無數事例證明了。我國著名生物學家童第周就是一個十分勤勉的人,他正是通過勤奮刻苦的學習,最終取得了偉大成就。
童第周不僅是生物學家,還是國際知名科學家。他一直在從事實驗胚胎學的研究工作,是我國這門學科的開創者。
1902年5月,童第周出生在浙江省的一個小山村裏。由於家庭條件不好,所以童第周小時候一直是跟隨父親學習一些基本的文化知識,直到17歲那年,他才有幸進入學校學習。
上中學期間,由於童第周知識基礎薄弱,所以學習起來十分吃力,一學期下來,各門成績都未及格,因此學校勒令其退學或留級。後來,在他的一再懇求下,學校才批準他跟班試讀。
此後,他便與路燈結下了“不解之緣”。他每天很早就起床,到路燈下讀外語;夜間學校熄燈後,他也會來到路燈下溫習功課。皇天不負苦心人,期末考試,他的各科成績均突破了70分,甚至數學還考了100分。通過這件事情,童第周悟出了一個道理:別人可以做成的事情,通過不懈努力,我也可以做成。世上沒有不勞而獲的天才,天才都是用汗水澆灌出來的。後來,他還將這次感悟當作自己的座右銘,激勵自己奮發向上。
大學畢業後,童第周前往比利時留學。在此期間,他學習更加刻苦,經常鑽研項目到深夜,他的這種表現得到了老師的讚賞。獲得博士學位後,他拒絕了國外的優厚待遇,毅然決然地回到了飽受災難折磨的祖國。當時國內的科研條件十分艱苦,沒有電燈,童第周就和他的同事們在陰暗的環境下利用陽光在顯微鏡下進行科研工作;沒有培養胚胎的工具,他們就用一些碗或杯子代替;沒有顯微解剖器,他們就用一根被拉長了的玻璃絲來代替;實驗所使用的蛙卵,也是他們親手在野外采集的。就是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童第周和他的同事們一起完成了關於金魚卵子和蛙卵等相關方麵的研究工作。
全國解放以後,童第周出任山東大學的副校長,在此期間,他對文昌魚卵發育規律進行了相關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到了晚年,他跟其他研究學者進行合作,在細胞領域展開了一係列研究工作,他們從鯽魚卵子中提取一種特殊物質,然後將其注射到金魚的受精卵中,最後長成的金魚便擁有了兩種魚的特性,而金魚的雙尾也變成了單尾。這種具有開創性的成績在當時處於世界領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