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王國維談考據:地下之新材料補正紙上之材料(1)(1 / 3)

王國維認為,史學所做的事就是,“求知識之真與道理之是”,“知事物道理之所以存在之由與其遷變之故”。對此,他是身體力行的。在考證曆史問題時,他將嚴密實證與西方的邏輯推演相結合,從而考證出史事的是非與有無。在嚴密實證方麵,他是相當幸運的。因為當時,在中國考古界有了大批的、連續的、重大的史料被發掘了出來。這些史料包括:甲骨文、金文(鍾鼎文)、書和簡牘(有長沙馬王堆書和山東臨沂、湖北雲夢、甘肅居延等地出土的簡牘)、敦煌文書、外文材料以及少數民族文字(如蒙古文、滿文史料),還有就是明清檔案的開放使用(這部分材料極其豐富,“有上千萬件,有的一件材料就能裝一汽車,單管理這批檔案的工作人員就多達二百人”)。正是在這種史料大發現的條件下,他提出了二重證據法。

王國維說:“吾輩生於今日,幸於紙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種材料,我輩固得據以補正紙上之材料,亦得證明古書之某部分全為實錄;即百家不雅馴之言,亦不無表示一麵之事實。”

可見,二重證據法就是通過“紙上之材料”與“地下之新材料”互證的方法來實現“求真”的目的的。

“地下之新材料”是指什麼?

如上所述,王國維在考古過程中所使用到的“地下之新材料”主要包括殷商甲骨文、金文(鍾鼎文)、書和簡牘以及敦煌文書等。下麵參考有關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分別做些簡介。

(1)甲骨文。

甲骨文是現今發現的中國最古老的、體係較為完整的古代文字。因其大部分出土於河南安陽殷墟(殷商後期中央王朝的都城建在這裏,所以稱為殷墟),故被稱為“殷墟文字”“殷契”。早先又被稱為契文、甲骨刻辭、卜辭、龜版文、殷墟文字等,因其文字都刻在龜甲(以龜腹甲為常見)或獸骨(以牛肩胛骨為常見)上,故稱它為甲骨文,現成為通稱。

甲骨文所記載的內容,涉及中國商代和西周早期(公元前16至前10世紀)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麵,不僅包括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習俗等方麵,還涉及天文、曆法、醫藥等科學技術。目前,甲骨文已能識別的約2500個單字,它們已具備了“象形、會意、形聲、指事、轉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現了中國文字的獨特魅力。中國商代和西周早期以龜甲、獸骨為載體的文獻,是已知漢語文獻的最早形態。

截至2012年,發現有大約15萬片甲骨,4500多個單字。它們成為研究古代中國文化淵源的重要資料。

(2)金文。

商周時期是青銅器時代。國家的禮、樂之器基本上都是由青銅鑄造而成。其中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鍾為代表。由此,鍾、鼎也就成了青銅器的代名詞。鑄造鍾鼎時,通常會在上麵鑄上銘文。青銅是銅和錫的合金,周以前把銅也稱作金,所以銅器上的銘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而金文指的就是鑄刻在殷周時期青銅器上的銘文。又因這種青銅器以鍾鼎上的字數最多,所以又稱為鍾鼎文。

金文應用的年代,上自商代早期,下至秦滅六國,約1200多年。金文可略分為四種,即殷金文(前1300年左右至前1046年左右)、西周金文(前1046年左右至前771年)、東周金文(前770年至前222年)和秦漢金文(前221年至219年)。

從書法層麵上來看,金文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風格特點,是深受人們欣賞和推崇的一種藝術表現。

(3)馬王堆帛書。

馬王堆帛書,指的是1972年至1974年先後在長沙市區東郊瀏陽河旁的馬王堆3號漢墓中挖掘出土的帛書。帛書大部分寫在寬48厘米的整幅帛上,折疊成長方形;少部分書寫在寬24厘米的半幅帛上,用木條將其卷起。帛書共有28件,共計十二萬餘字,字體有篆、隸之分。篆書抄寫於漢高祖十一年(前196)左右,隸書約抄寫於漢文帝初年。其中除《周易》和《老子》二書有今本傳世外,絕大多數是古佚書。此外,還有兩幅古地圖。

帛書涉及戰國至西漢初期政治、軍事、思想、文化及科學等各方麵的內容,既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又具有可作為校勘傳世古籍的依據的史學研究價值,同時還為研究漢代書法及書法演變、發展提供了珍貴的依據。其中的一些文獻,也是研究漢初思想和戰國中期合縱連橫鬥爭的重要史料。

另外,帛書本身的“帛”,屬漢代的縑帛,對後人研究其材質本身的發展,也具有重要的曆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