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王國維談教育:怎樣培養“完全之人物”(1)(1 / 3)

王國維不僅以曆史學家著稱,同時他還是著名的教育家。他於1901年翻譯了日本立花銑三郎編著的《教育學》,這是引進中國的第一本全文翻譯的《教育學》。他於1905年編著了一本《教育學》,這也是國人編著的第一本《教育學》。因而,他是當之無愧的中國近代教育的先行者。他在治學前期,曾以《教育世界》雜誌為媒介,向讀者推介西方的許多教育家、文學家和哲學家,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他的教育思想核心就是培養“完全之人物”。“完全之人物”被他稱為教育的宗旨。在《論教育之宗旨》一文中,他開門見山地道出:“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為完全之人物而已。”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教育的宗旨是為了讓人全麵發展。他本人不僅是以全麵發展為教育宗旨的提倡者,也是這一宗旨的躬行者。

王國維的教育觀點包括:學術獨立論,培育德、智、體、美全麵發展的人才和中西文化教育的“相化”等。這些觀點,有些已成了當今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些至今還處在今人苦苦追求的階段。因而,研究和挖掘王國維的教育思想、方法及社會活動諸方麵,對正確認識和評價他的貢獻和曆史地位具有繼往開來的借鑒意義。

什麼是“完全之人物”?

1906年,王國維發表了著名的《論教育之宗旨》一文。文中他對什麼是“完全之人物”進行了闡述。他說:“何為完全之人物?謂使人之能力無不發達且調和也。”他指出,人的能力有內外之分,分別為精神能力和身體能力。身體發達,精神萎縮,或者精神發達而身體萎縮之人,都不能稱為完全人物。要成為“完全之人物”必須做到以下兩點:

其一,“完全之人物,精神與身體必不可不為調和之發達。”

隻有身體和精神都發達,並且十分協調和諧的人,才能被稱為“完全之人物”。“完全之人物”,即今人所說的全麵發展的人。從王國維的學術觀點裏,可以看出他的“完全之人物”有別於常人的認知。

(1)“完全之人物”不等同於完人。

傳統意義上的完人,指的是德行完美之人。在一個普遍為物欲所挾裹的社會,能做到德行完美的確非常難,故而也就有了“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之說。王國維的“完全之人物”,其實現目標為人的身體和精神都發達與調和,即讓人的身心得到全麵發展。這是一種彈性很大的目標,而且必須有針對性才能實現。因為人的個體狀況是千差萬別的,不同的人,其身體素質也不同,這是一時無法改變的客觀事實。即使是同一人,在不同的環境和條件下,其精神狀態也是不一樣的。可見,“完全之人物”不能上綱上線到完人,他在現實中是行得通的。隻要社會群體基於共識上予以認可,每個人都能夠成為“完全之人物”。

不過,王國維的“完全之人物”明顯帶有完人的情結在裏麵,且帶有主觀的訴求在裏麵。因而,可以把完人視為“完全之人物”的最高目標和理想化狀態。

(2)“完全之人物”不等同於聖人。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把才德至善至美、知行完備的人稱為聖人,在他們的身上往往還帶有無所不知的神的元素在裏麵。上麵已經指出,完人,可視作王國維的“完全之人物”的最高目標和理想;而完人距聖人又差了一大截,後者可以說是前者的最高目標和理想。由此,則“完全之人物”距聖人又相去甚遠。此處之所以列出來,實是表明,教育的宗旨並不是培養無所不能的人才,而是培養社會發展需要的可用之才。

(3)“完全之人物”不等同於賢人。

在中國的傳統觀念中,賢人多是從做人處世立身的角度來說的,指的是有才有德的人。

王國維說:“所謂賢人者,好惡與民同情,取舍與民同統;行中矩繩,而不傷於本;言足法於天下,而不害於其身;躬為匹夫而願富貴,為諸侯而無財。如此,則可謂賢人矣。”

由此可見,賢人在人生中所處的位置歸於“致用”階段,而“完全之人物”則屬人生之中“學”的階段。“完全之人物”必經後天的努力才能成為賢人,而賢人並不一定要經曆刻意的“完全之人物”的塑造階段。這也就說明,教育的目的也不是為了刻意培養賢人。

中國的傳統儒家教育,像正心、修身之類的,其出發點和目的恰恰就是衝著培養賢人而去的。雖然這從社會層麵上看挺好,但是從人性的角度來看,恰是一種悖謬。因為它忽視了人類成長必須要經曆一個不可逾越的漸進過程。王國維是接受傳統儒學教育並深受其影響的學者,他之所以沒有因循傳統教育而提出了“完全之人物”的觀點,顯然是基於人性之上考慮過後的一種全新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