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價還價總是前進了一步,因為民主製度的本質正是公開的、在規則內的討價還價。問題是如何增強改革的議價能力,或者說如何重新積聚改革的動力。學界寄希望於民間社會的成長,寄希望於民眾改革共識的重新達成。而要達成共識,就需要信息傳播渠道。於是,廣電的改革似乎變成了一個循環論證:廣電改革,作為進入“深水區”改革的一部分,它的動力來自於民眾共識的達成,而共識的達成又需要改革後的廣電等媒體疏通信息。這時,廣電等媒體改革在總體改革中的瓶頸地位就被凸顯出來。循環能否被破解呢?一個欣喜的變化是,盡管近年來互聯網的管控在加強,但仍然承擔起越來越重要的開放信息渠道角色,推動廣電改革的民意正在形成。作為其效用的一個體現,央視在2005年底提出要“和諧辦台”,加大對社會公益事業的投入,緩解外界對央視的批評。

就在我們完成課題的前夕,2006年11月13日至24日,12集電視紀錄片《大國崛起》低調亮相央視,卻引起巨大反響。褒獎者額手相慶,稱道這是一部反思曆史、正視世界的功德之作;斥責者怒形於色,曆數其與二十年前另一部“用心險惡、全盤西化”的紀錄片類似之處。擱置孰是孰非不論,但爭論本身能夠公開進行,至少說明了三個問題:社會環境的寬容度在緩慢提高,能夠在一定範圍內展開對意識形態、民主製度選擇展開討論;對上述問題的關注始終存在,即使有時隱藏在平靜之下;分歧仍然存在,並且還會延續相當長時間。這表明,新聞功能的擴張之路依然需要持久的耐心和努力。

自“五四”以來百年中國追求科學與民主的曆史表明,跳出死循環要麵臨的困難要遠遠多於人們的預期。

從長期看,資本力量裹挾著政治力量形成的雙寡頭壟斷將會對媒介的公共利益角色產生難以估量的影響,特別是在政治力量日益缺乏全新的意識形態控製力和吸引力的情況下,資本以及受其支配的價值體係將會日益侵蝕本來就已經非常脆弱的公共利益和價值體係。

當功能殘缺的圖景呈現在屏幕之上時,我們期盼這隻是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時要經曆的必然階段,而發展中出現的問題也隻有在發展中才能解決,“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和諧社會”目標,不會自己實現,需要所有人的努力,這正是鼓舞我們勉力承擔本課題的動力所在。而促進各利益階層的意見和解,達成改革的全民共識,是積極、穩步地推進社會主義民主建設,實現“和諧”目標的第一步,期待“第一步”的堅實,始終提醒我們的課題還遠未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