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英]J·哈裏森、L·M·伍茲:《定義歐洲公共廣播》,《新聞大學》2003年冬季號。

69、劉建明:《第四權力說的曆史滑落》,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cademic_xsjd_view.jsp?id=5143。

70、郭鎮之:《歐洲公共廣播電視的曆史遺產及當代解釋》,《國際新聞界》1998年第5期。

71、石丹:《加拿大廣播電視體製研究》,廣電總局《各國廣播電視體製研究》子項目。

72、鄭涵:《當代西方廣播電視體製商業模式研究》,《上海大學學報》2002年第4期。

73、洪浚浩、勞倫斯·舍裏克:《BBC與BskyB之戰》,《新聞大學》2003年冬季號。

74、呂岩梅:《默多克數字天空的擴張及其問題》,《新聞大學》2004年秋季號。

75、[加]馬克·萊伯伊:《世界公共服務廣播的形勢:俯瞰與分析》,《新聞與傳播研究》1997年第2期。

76、夏倩芳:《公共利益界定與廣播電視規製》,《新聞與傳播研究》2005年第1期。

77、王海:《反壟斷背景下寡頭傳媒與FCC的博弈》,《國際新聞界》2003年第5期。

78、苗棣、李黎丹:《美國電視約束機製》,《現代傳播》2004年第4期。

79、許傑:《教育分權:公共教育體製範式的轉變》,《教育研究》2004年第2期。

80、沈湘平:《理性範式、人的發展階段與“理性經濟人”假設》,《社會科學》2000年第2期。

81、潘忠黨:《“補償網絡”:作為傳播社會學研究的概念》,《國際新聞界》1997年第3期。

82、潘忠黨:《新聞改革與新聞體製的改造》,《新聞與傳播研究》1997年第3期。

83、李良榮:《當前中國新聞改革的基本特點》,《現代傳播》2004年第5期。

84、[美]朱迪·波倫鮑姆:《中國新聞事業之透析》,《新聞與傳播研究》1996年第1期。

85、時統宇:《中國電視世紀悖論:人文精神與世俗精神的碰撞和緊張》,《新聞傳播學前沿2004》,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

86、胡正榮:《媒介尋租、產業整合與媒介資本化過程——對我國媒介製度變遷的研究》,Blogchina.com。

87、展江:《市民社會視野下的商界——新聞界關係》,http://business.sohu.com。

88、夏倩芳:《公共利益界定與廣播電視規製》,《新聞與傳播研究》2005年第1期。

89、孫旭培:《新聞改革之管見》,《新聞學會通訊》1984年第9期。

90、孫旭培:《新聞體製改革略議》,《北京廣播學院學報》1988年第6期。

91、李良榮、沈莉:《試論當前我國新聞事業的雙重性》,《新聞大學》1995年夏季號。

92、李良榮:《論中國新聞媒體的雙軌製》,《現代傳播》2003年第4期。

93、李良榮:《中國傳媒業的性質定位和製度創新》,《南方電視學刊》2004年第2期。

94、龍太江:《關於“議行合一”幾個問題的辨析》,《雲南行政學院學報》2000年第5期。

95、張惠敏、李申:《健全有中國特色的橫向分權製約製度》,《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2004年第4期。

96、王怡紅:《越過迷誤:追尋新聞自律的價值意義》,《新聞與傳播研究》1994年第4期。

97、魏永征:《中國的新聞法學研究》,《大眾傳播學研究》2000年第1期。

98、鍾沛璋:《政治文明與新聞立法——兼議新聞立法正當時》,http://purple.nj.gov.cn。

99、李永君:《中西憲法意識之差異》,http://www.ty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