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在古代有多義。指婚嫁選良辰吉日,要年、月、日幹支六個字相適合,如甲子年、乙醜月、丙寅日,稱“六合”;另一說是月建與日辰相合,即子與醜合,寅與亥合,卯與戌合,辰與酉合,巳與申合,午與未合,稱為“六合”。如:“視曆複開書,便利此月內,六合正相應。”(《孔雀東南飛》)“六合”的另一義指一年十二個月中,季節相應的變化。《淮南子·時則》記:“六合一,孟春與孟秋為合;仲春與仲秋為合,季春與季秋為合,孟夏與孟冬為合,仲夏與仲冬為合,季夏與季冬為合。”此外,“六合”又指天、地和東、西、南、北四方。
【人日】舊指陰曆正月初七為“人日”。據傳,正月初一為雞日,初二為狗日,初三為豬日,初四為羊日,初五為牛日,初六為馬日,初七為人日。如:“元日以到人日,未有不陰時。”(杜甫《人日》)
【元宵】陰曆正月十五日叫“上元節”,這天晚上叫“元宵”,又叫“元夜”。唐以後有元宵觀燈的風俗,故又名“燈節”。如:“梁中書道:‘年例城中大張燈火,慶賀元宵。’”(《水滸傳》第六十六回)
【下九】古人以每月的二十九日為“上九”,初九日為“中九”,十九日為“下九”。每月“下九”是婦女歡聚的日子,置酒遊戲,以待月明,常有忘寐而達曙者。如:“初七及下九,嬉戲莫相忘。”(《孔雀東南飛》)
【社日】指古代農家祭社祈年的日子。古時每年春、秋兩次祭祀土神:春分前後祭社叫“春社”,秋分前後祭社叫“秋社”。《荊楚歲時記》載:“社日,四鄰並結綜合社牲醪(láo)為屋於樹下,先祭神,然後饗(xiǎng)其胙(zuò)。”再如王駕《社日詩》:“桑柘(zhè)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孟元老《東京夢華錄·秋社》:“八月秋社,各以社糕、社酒相賚(1ài)送。”
【清明】二十四節氣之一,在陽曆四月五日前後。古人稱之為“清明節”,有掃墓踏青的習俗。如:“清明時節雨紛紛,行人路上欲斷魂。”(杜牧《清明》)
【花朝】舊俗陰曆二月二十二日為百花生日,稱“花朝節”。一說二月十五日或二月二日。如:“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琵琶行(並序)》)
【上巳】古時以陰曆三月上旬的一個巳日為“上巳”,又稱“三巳”。舊俗以此日臨水祓(fú)除不祥,叫“修禊(xì)”。《後漢書·社儀誌上》載:“是月上巳,官民皆潔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chèn病),為大潔。”魏晉以後,把節日固定在三月三日。後來就變成了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如:“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杜甫《麗人行》)
【重陽】陰曆九月初九日為“重陽節”。古人以九為陽數,日月都逢九,故名。相傳這一天人們有登高、賞菊、飲酒的習俗。如孟浩然的《過故人莊》:“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初陽】指冬至以後立春以前的這段時間。約在陰曆十一月間。這時陽氣初動,故稱“初陽”。如:“往昔初陽歲,謝家來貴門。”(《孔雀東南飛》)
【天帝】或稱“天”,或稱“帝”,就是“上帝”。古人把自然看得很神秘,以為自然萬物都由天帝主宰。如:“此天以卿二人讚孤也。”(《赤壁之戰》)“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愚公移山》)“天帝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國策·楚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