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俗】即禮儀習俗。禮俗乃社會上層建築,它是與社會的經濟基礎相適應的。奴隸社會有奴隸社會的禮俗,封建社會也有封建社會的禮俗。統治階級所提倡的禮俗,都是為鞏固其統治、維護其利益服務的。古漢語中所講的禮俗,主要是上古時期的禮俗。禮俗包括階級、階層、冠禮、婚姻、喪葬等諸方麵。
【世襲】即指世代繼承先人的帝位、爵位和領地等。原始社會堯傳舜、舜傳禹的傳賢製度叫“禪讓”。夏禹不傳賢而傳子,帝位開始世襲。由此原始公社製即瓦解。商代王位的繼承是兄終弟及,無弟然後傳子。周代王位由嫡長子世襲,餘子則分封為諸侯(也有異姓功臣封為諸侯)。諸侯的君位也由嫡長子繼承,餘子分封為卿大夫。諸侯受封國於天子,卿大夫受采邑於諸侯。自周代起,整個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王位都是沿用世襲製度,傳嫡長子。
【君】原指古代各級據有土地的統治者,天子、諸侯、卿、大夫皆可稱“君”。後來專指封建社會的皇帝。如《隆中對》:“智明之士,思得明君。”又,上古時“君”還專指封號,如戰國時的孟嚐君、春申君、信陵君、平原君等。另外,“君”還是對男子的敬稱,可下稱上、上稱下或平輩互稱,也可妻稱夫。如《廉頗藺相如列傳》:“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再如《鄒忌諷齊王納諫》:“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孔雀東南飛》:“十七為君婦,心中常苦悲。”
【臣】最初指男奴隸,跟女奴隸“妾”相對。如《尚書·費誓》:“臣妾逋(bū)逃。”《孔傳》:“役人賤者,男曰臣,女曰妾。”後來,臣成為君主時代官吏與百姓的統稱。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另外,“臣”還表示謙卑的自稱。如《公輸》:“北方有侮臣者,願借子殺之。”
【士】在商、西周、春秋時,是指最低級的貴族階層。周代諸侯受封國於天子,卿大夫受采邑於諸侯,卿大夫下麵即是“士”,士受祿田於卿大夫。周天子有天下,諸侯有國,卿大夫有家。家是卿大夫統治的區域,擔任家的官職的通常是士,稱之為家臣。春秋以前士是武士,有義務執戈以衛社稷;春秋末期以後士是文士,士逐漸成了統治階級中知識分子的通稱。
【質劑】在奴隸社會,奴隸是奴隸主的私有財產,可以像牛馬、兵器、珍異一樣自由買賣。買賣成交後要訂立合同,這種合同即稱為“質劑”。人民、牛馬的合同叫“質”;兵器、珍異的合同叫“劑”。見《周禮·地官·質人》記:“質人掌成市之貨賄:人民、牛馬、兵器、珍異。凡賣儥者,質劑焉。”
【百工】古代指各種手工藝工匠。如《師說》:“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另,“百工”又指官的總稱,即“百官”。如《尚書·堯典》:“允厘百工,庶績鹹熙。”此外,百工還指主管營建製造等事的官。掌管營造城郭、都邑、宗廟、宮室、器械等。
【百姓】在古代是對貴族的總稱。商代的奴隸主是貴族,總稱為“百姓”,商王是貴族的最高代表,自稱為“餘(一作“予”)一人”,周代仍有此稱號。如《論語·堯曰》:“百姓有過,在予一人。”戰國以後,“百姓”成了平民的通稱,與“民”為同義詞。如《孟子·滕文公上》:“鄉裏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
【黎民】即平民,是“眾民”之意。一說“黎”通“驪”,黑色。“黎民”因黑發而名。如《孟子·梁惠王上》:“黎民不饑不寒。”
【黔首】戰國時秦國及秦代對平民的稱呼。黔,黑色。“黔首”猶言黑頭。傳說秦尚黑色,當時平民都用黑布包頭,故稱“黔首”。
【布衣】即“平民”。古時富人穿絲,平民穿麻布,故稱“布衣”。如《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又如《廉頗藺相如列傳》:“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
【庶人】又名“庶民”。是西周以後對事農者的稱謂。西周時庶人雖然還是用來封賜的對象,但其身份比奴隸高。春秋時,庶人的地位在士以下,工商奴隸之上。秦漢以後,則泛指沒有官職的一般平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