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古代禮俗知識(1)(2 / 2)

【冠禮】古代男子成年時舉行加冠的禮儀叫“冠禮”。舉行冠禮的年齡,《禮記·曲禮上》說男子二十歲,《荀子·大略》和《儀禮·士冠禮》說十九歲而冠。後代冠禮雖廢,但仍保留有“已冠”、“未冠”、“弱冠”的說法。

【笄(jī)禮】古代貴族女子十五歲舉行笄禮後結發加笄(在頭頂上盤成發髻,用簪子插住。笄,簪子),表示已成人,可結婚。古籍上所講“笄年”、“及笄”和“字人”即指女子已成年許嫁。

【六禮】古時婚姻的六道手續,即納采(向女家送禮求親)、問名(向女家問清女子名字與生辰)、納吉(卜得吉兆後到女家報喜、送禮、訂婚)、納征(訂婚後向女家送較重的聘禮,也叫納幣)、請期(選定完婚吉日,向女家征求同意)、迎親(新郎到女家迎娶)。另外,古代的冠、婚、喪、祭、鄉飲酒、相見也合稱“六禮”,異於婚製六禮。

【嫁娶】“嫁”指女子出嫁;“娶”指男子娶婦。《白虎通》載:“嫁者,家也。”“娶者,取也。”“嫁”意味著女子有家,“娶”表示男方把女子取到家中。從嫁娶兩字可以看出舊時男尊女卑的觀念。

【室家】一作“家室”,指夫妻。《白虎通》記:“嫁者,家也。”即出嫁女子以男為家。《禮記·曲禮上》記:“三十曰壯,有室。”鄭玄注:“有室,有妻也。”又如《詩經·周南·桃夭》:“之子於歸,宜其室家。”孔穎達疏:“室家謂夫婦也。”

【歸】古代女子出嫁叫“歸”。《說文》:“歸,女嫁也。”如《詩經·周南·桃夭》:“之子於歸,宜其室家。”

【文定】舊時訂婚稱“文定”。如《詩經·大雅·大明》:“文定厥祥,親迎於渭。”朱熹傳:“文,禮;祥,吉也。言卜得吉而以納幣之禮定其祥也。”舊說周文王卜得吉兆納征訂婚後,親迎太姒(sì)到渭濱。後世因此以“文定”代指訂婚。

【合巹(jǐn)】把一個瓠分成兩個瓢叫“巹”,舉行結婚儀式時,新郎新娘各執一瓢而酳(yìn亦讀xìn用酒漱口),叫“合巹”。因此,後世以“合巹”為結婚的代稱。

【青廬】古時舉行婚禮,新婚夫婦要進青廬交拜。“青廬”即用青布搭成的帳篷。如《孔雀東南飛》:“其曰牛馬嘶,新婦入青廬。”段成式《酉陽雜俎·禮異》記:“北朝婚禮,青布幔為屋,在門內外,謂之青廬,於此交拜。”

【嫡(dí)】春秋時代,諸侯娶正妻,叫“嫡夫人”,或稱“嫡”。後來在封建社會中稱正妻為“嫡”。正妻生的子女叫“嫡生”,生的兒子叫“嫡子”,子女稱父之正妻為“嫡母”。

【媵(yìng)】春秋時代,女方跟嫡夫人隨嫁的姪(侄女)、娣(妹妹),此外,還有兩個和女方同姓的國家送女兒陪嫁,也各以姪、娣相從,這些隨嫁、陪嫁者統稱為“媵”。戰國時此製即廢除了。

【妾】古時貴族娶的“小妻”叫“妾”。這是一夫多妻不合理的婚姻製度。妾被認為是卑賤的,故叫“賤妾”,是嬖(bì指婢妾)人。如《鄒忌諷齊王納諫》:“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另外,妾又是舊時婦女自稱的謙詞。如《樂羊子妻》:“妾聞誌士不飲盜泉之水。”又,“妾”在古時是女奴隸。

【姬(jī)】又稱“姬人”、“姬妾”、“姬侍”,即“妾”。另外,“姬”又用來指美女。在漢代還指宮中女官。

【殮(1iàn)】為屍體穿衣下棺叫“殮”,又作“斂”。人死之後,先給屍體洗頭洗身,然後入殮。給屍體裹上衣衾叫“小殮”;把屍體裝進棺材叫“大殮”。入殮時給死者口中放入米或珠玉叫“含(也作琀)殮”。

【殯(bìn)】殮而未葬叫“殯”。《北史·高麗傳》記:“死者殯在屋內,經三年,擇吉日而葬。”後世出喪也叫殯,即出殯、送殯,是把靈柩送到埋葬的地方去。

【執紼(fú)】又叫“執引”。古時送葬的親友要幫助拉靈車,叫執紼。紼,拉柩車的繩子。如《禮記·曲禮上》:“助葬必執紼。”又如《禮記·檀弓下》:“吊於葬者必執引。”後來,“執紼”成了送葬的代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