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古代禮俗知識(2)(1 / 2)

【輓歌】也作“挽歌”。是哀悼死者的歌。相傳挽歌最初是由挽柩者唱的。後來,挽歌演變為挽詞、挽聯,挽詞即哀挽死者的詞章,包括詩、文、歌、詞等形式,多是韻文;挽聯是哀挽死者的對聯,由“挽詞”演變而來。陶潛的《挽歌》:“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這是其中的四句,其實這裏的挽歌乃是挽詞。

【殉(xùn)葬】用活人或器物從葬叫殉葬。上古有人殉製,殷代最盛。見《墨子·節葬下》記:“天子殺殉,眾者數百,寡者數十;將軍大夫殺殉,眾者數十,寡者數人。”到周代,此風稍衰,但某些國家仍很盛行。如秦武公葬時,從死者六十六人,秦穆公葬時,從死者一百七十七人,秦始皇葬時,妃嬪等無子者一律從死。周代以後多用“俑(yǒng)”代替活人。俑,有木俑、陶俑,是殉葬用的偶人。從殷到戰國,統治階級還把生前用的車馬帶到墓中。生活用品中的飲食器、兵器、樂器、裝飾品以及其他什物也作隨葬物品。還有些專為隨葬而作的器物叫“明器”。

【棺槨(guǒ槨)】“棺”即棺材,用來裝殮死者。“槨”即外棺,叫套棺,套在棺材外,用來保護棺材。上古時貴族墓裏多有槨,有的竟達三四層之多。

【墳墓】高出地麵的土堆叫“墳”,不堆土而植樹的地方叫“墓”。殷代與西周,隻有墓而無墳。後世“墳”與“墓”通稱為“墳墓”。舊時放在墓中刻有死者傳記的石刻叫“墓誌”,立在墓前,刻載死者生平,表彰其功德的石碑叫“墓表”。

【稿(槀、槁)葬】貴族士大夫的喪葬都很講究,但庶人死了至多隻能“稿葬”。“稿”乃稻、麥之類的稈子,“稿葬”顧名思義就是用草苫子裹住屍體埋葬。若遇荒年,就隻能餓死而填溝壑。如《促織》:“日將暮,取兒槁葬。”

【合葬】是夫婦死後合葬的風俗,先秦文獻已有記載。但普遍流行是在西漢以後。如孔子即將其父母合葬於防。也即《詩經》中所寫“死則同穴”。考古發現戰國墓中已有一槨兩棺的結構。《孔雀東南飛》:“兩家求合葬,合葬華山傍,東西植鬆柏,左右植梧桐。”

【廬塚(zhǒng)】也作“廬墓”。古人在服喪期間為守護父母或師長的墳墓而蓋的屋舍叫做“廬塚”。廬,屋舍;塚,墳墓。如《遊褒禪山記》:“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塚也。”

【死】古代社會,等級森嚴,死也分等級。《禮記·曲禮下》記:“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hōng),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新唐書·百官誌》記:“凡喪。二品以上稱薨,五品以上稱卒,自六品達於庶人稱死。”《左傳》對諸侯死有時也稱“卒”。唐以後,“卒”的用法不再那麼嚴格,常泛指死。“歿”也泛指死,但在上古時寫作“沒”。如《過秦論》:“孝公既沒。”另外,“亡”的本義乃逃跑,後也引申為“死”講,是泛指。又,“殂(cú)”也泛指死。如《出師表》:“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殤”經常指未成年而死,也指死難者。“殞(yǔn)”泛指死;“殪(yì)”也指死,如《國殤》:“左驂殪兮右刃傷。”

【五禮】古時,把祭祀之事叫吉禮,冠婚之事叫嘉禮,賓客之事稱賓禮,軍旅之事稱軍禮,喪葬之事稱凶禮,合稱為“五禮”。此外,五禮還指五種等級的禮,即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民五等之禮。

【犧牲】古代為祭祀而宰殺的豬、羊、牛等牲畜,稱為“犧牲”。做祭品用的毛色純一的牲畜為“犧”;體全為“牲”。古有“三牲”之說,是指祭祀用的豬、牛、羊。後來也以雞、魚、豬為“三牲”。如《曹劌論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另,“犧牲”的今義是指為正義事業而舍棄生命,或泛指放棄或損害一方的利益。不同於古義。

【玉帛(bó)】古代祭祀、會盟、朝聘時要用玉帛。玉,玉器;帛,束帛,絲織品。《曹劌論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社稷】帝王、諸侯所祭的土神叫“社”,穀神叫“稷”。《白虎通·社稷》記:“王者所以有社稷何?為天下求福報功。人非土不立,非穀不食;土地廣博,不可遍敬也;五穀眾多,不可一一祭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尊;稷,五穀之長,故立稷而祭之也。”舊時因此以“社稷”為國家的代稱。如《五人墓碑記》:“匹夫之有重於社稷也。”

【九賓】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禮節,有九個迎賓讚禮的官員延引上殿。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九賓於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