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古代禮俗知識(2)(2 / 2)

【跽(jì)】即“長跪”,雙膝著地,上身挺直。如《鴻門宴》:“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

【長跪】即“跽”。直身而跪。古人席地而坐,坐時兩膝著地,臀部坐在腳跟上。跪則上身挺直,以示莊重,故叫“長跪”。如《唐雎不辱使命》“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

【萬福】唐、宋時婦女對人行禮,雙手在襟前合拜,口中說著“萬福”;後來“萬福”則作為敬禮的代稱。如《魯提轄拳打鎮關西》:“向前來深深地道了個萬福。”

【三拜】古來拜製沿革很複雜。一般地說,長跪、彎腰、垂手至地為“拜”。拜時頭低垂至地,並略停留,叫“稽首”或“叩首”,俗稱“磕頭”。古時常禮是兩拜稽(qǐ)首,有時也變常禮為三拜稽首。北周時改為三拜為常禮。清初改為一跪三叩首為通製,朝會大典,則三跪九叩首,以示隆重。

【席座】古代君主、諸侯臨朝聽政,或各級官員治事料民時,都是“南麵”而坐(坐北朝南),以北邊座位為尊。漢代賓主之間,一般以向東的座位(即西邊)為尊。其次是向南的座位,再次是向北的座位,最末是向西的座位。向西的座位也常是陪席。如《鴻門宴》:“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範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按當時禮節,項羽留沛公飲,劉邦為客,應東向坐。但項羽自己“東向坐”,傲然居於最尊位,而且項伯、範增也居於尊位,劉邦、張良居下位。這說明項羽的驕橫,也表現了劉邦的忍辱。

【左右】古代禮儀習俗,席位以左為尊。主客之間,主居右而客居左。常言所謂“虛左以待”就是說空著左邊位置以待賓客之意。如《史記·魏公子列傳》:“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但就地位來說,卻是以右為尊。如“右姓”、“右族”,即指有聲望的世家大族;“右職”指重要職位。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另,右也引申為“優勝”、“高強”。如《促織》:“既入宮中,舉天下所貢蝴蝶、螳螂、油利撻、青絲額一切異狀遍試之,無出其右者。”與此相反,“左”則示其“卑”、“下”。如“左遷”即降職。“左官”即指地位低於朝廷官員的官員。

【三教九流】“三教”指儒教、道教、釋教。“九流”指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等九家。後來泛指宗教、學術各流派。舊時還泛指各種行當和各色人物。

【八卦】即《周易》中八種基本圖形。相傳是伏羲所作。組成卦的一長畫或兩短畫叫“爻(yáo,舊讀xiáo)”,用陰爻、陽爻兩種符號組成八卦,每卦三爻。名稱是:乾(天)、坤(地)、震(雷)、巽(風)、坎(水)、離(火)、艮(山)、兌(澤)。《易傳》作者認為八卦主要象征天、地等八種自然現象,乾與坤(天與地)、震與巽(雷與風)、坎與離(水與火)、艮與兌(山與澤)是對立的,並認為“乾”與“坤”兩卦在八卦中占特別重要的地位,是萬事的最初根源。八卦表示方位,從西北開始,分別是:乾(西北)、坎(北)、艮(東北)、震(東)、巽(東南)、離(南)、坤(西南)、兌(西)。八卦又以兩卦相疊演為六十四卦,以象征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發展變化,具有樸素的辯證法因素。八卦最初是上古人記事的符號,後被用為卜筮符號,逐漸神秘化。春秋時又被用作宣揚天命論與迷信思想的工具。

【占(zhān)卜】迷信。即用火灼獸骨、龜甲,看灼開的裂紋預測行事的吉凶,叫“占卜”。後來也用其他的方法預測吉凶,如“卜筮”,用龜甲稱卜,用蓍草稱筮。古人許多事都用占卜預測吉凶,如“卜世(即用占卜預測傳國的世數)”、“卜居(即用占卜擇地居住)”等。占是候、視,視兆以知吉凶之意。如“占候(即視天象變化以測吉凶)”、“占雲(即望雲氣以測吉凶)”、“占夢(即根據夢中所見附會預測人事的吉凶,亦稱為圓夢)”等。如《陳涉世家》:“吳廣以為然,乃行卜。”

【扶鸞(1uán)】又名“扶乩(jī)”。是一種迷信活動。即由兩人扶著一支“T”形或“Y”形的木架,在沙盤上寫字,假說是神仙的指示,為人決疑治病,讓人上當受騙。如《葫蘆僧判斷葫蘆案》:“老爺隻說能扶鸞請仙,堂上設了乩壇,令軍民人等隻管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