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是一種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它是價值的一般代表,能夠購買任何別的商品。原始社會,是以“以物易物”方式進行交換。後來,在交換過程中,逐漸從無數商品中自發地分離出某些為大家能接受的商品(如牲畜、貝殼、獸皮、紡織品等)作為交換的媒介。這種商品叫做“一般等價物”,它可以直接和一切其他商品相交換。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商品生產和交換範圍逐漸擴大,客觀上需要一種特殊商品固定地充當一切商品的一般等價物,這就是貨幣。我國古代貨幣,按質地分,有貝、銅、銀、金、紙等類。在個別地區和時間,還有過皮幣、鐵錢和鉛錢。後來,由於金銀等貴重金屬最適宜於充當一般等價物,因而貨幣就逐漸固定在金、銀上了。貨幣是表現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價值的尺度,是商品流通的手段。貨幣誕生至今,大約已有四五千年的曆史。
【貝幣】最早的一種貨幣。殷周時期以齒貝(一種帶有槽齒的海生貝殼)最為流行。它是用“朋”為計算單位,兩串十個或二十個為一朋。後來,由於真貝不夠使用,於是製造許多仿製品,如珧(yáo)貝(珧,一種軟體動物,殼略呈三角形,表麵蒼黑色,叫“江珧”)、蚌製貝、骨貝、銅貝等來代替。其中,銅貝是向金屬貨幣過渡的一種形態。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統一幣製,廢除刀、布、貝等貨幣。王莽曾一度恢複。這種貝幣在雲南一帶一直使用到清初。
【布幣】戰國時流通於趙、韓、魏等國的一種古銅幣。它由當時一種叫“鎛(bó)”的小農具演變而成。“布”是“鎛”的同音假借字,故稱為“布幣”。初期的布幣還保留鎛的形狀,鑄有裝柄的空首,有形如鏟,故又名“鏟幣”或“空首布”。後來布首變為扁平,形狀不一,有“尖足布”、“方足布”、“圓足布”等名稱。幣上一般鑄有地名,有的還鑄有幣值麵額、幹支等。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廢除刀、布、貝等幣,後來王莽曾一度仿製使用。
【刀幣】是春秋戰國時流通於齊、燕、趙等國的一種古銅幣。是由生產工具的演變而成。有“齊刀”、“即墨刀”、“安陽刀”、“尖首刀”、“圓首刀”、“明刀”等種類。上麵鑄有鑄造地點等文字。秦始皇統一幣製,廢除刀、布、貝等。王莽仿製古幣時,曾鑄造金錯刀和栔(qì)刀。
【爰(yuán)金】戰國時楚國的金幣,也叫“金爰”、“印子金”或“餅金”。多鑄成方形、長方版狀,每版重一斤,上麵多處鑄壓成帶有“郢爰”、“陳爰”等文字的小方戳。(陳、郢,皆地名;“爰”是古代一種重量單位,也有人說是貨幣單位)零星使用時,可剪成小塊,評量後支付。
【蟻鼻錢】戰國時楚國銅幣,可能是“爰金”的輔幣,也有人認為是銅貝的高級形態。呈橢圓形,背麵平,正麵凸起,並鑄有文字。最常見的一種像古文的“貝”字,也有人認為是古文的“晉”字,像人麵,俗稱“鬼臉錢”。另一種的文字普通釋作“各六朱”或“各一朱”,三字連寫,筆畫像一隻螞蟻。
【環錢】又名“圜金”。是戰國中期的一種銅幣,流通於魏、秦等國。圓形,中有一圓孔,分為無廓和有廓兩種,上鑄文字。一說是由紡輪演變而成,一說是由璧環演變而成。是方孔錢的前身。目前發現的最早環錢有河南輝縣固圍村戰國墓出土的帶“垣”字錢和山西聞喜縣東鎮鄉戰國墓出土的帶“共”字錢。由於圓形鑄幣便於攜帶、清點,所以後來就排除了其他形狀,成為金屬鑄幣最普遍的式樣。
【方孔錢】乃古代錢幣的俗稱。是一種中間有方孔的圓形銅錢,由環錢演變而成,成為我國銅錢的固定形式。方孔錢以秦的“半兩錢”為最早,清末的“宣統通寶”為最晚。這種錢幣在我國沿用達兩千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