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古代宮室、車馬知識(2)(1 / 2)

【車馬】古書上常見車馬並舉。如《詩經·唐風·山有樞》:“子有車馬,弗馳弗驅。”戰國以後,車馬是相連的。一般地說,沒有無馬的車(馬車之外還有牛車),也沒有無車的馬。因此,古人所謂禦車也即禦馬,所謂乘馬也即乘車。由此可見,戰國以前馬是專為拉車用的。即便有騎馬的,也是極個別的情況。到了戰國時期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才真正從匈奴那裏學來了騎馬。後來,騎馬之風才逐漸興盛。

【馬車】先秦時代,車分為兩大類:大車、小車。駕馬,車廂小的叫“小車”,是馬車的古名。駕牛,車廂大的叫“大車”,即牛車。小車除供貴族出行外,還用於戰爭。戰國時,戰車的多少已成為國家強弱的標誌。如《過秦論》:“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當時的小車,結構精致,性能良好,裝飾豪華,製作也很考究。有的還在車上裝有鑾鈴,行車時鏘鏘作響。商周時,有的貴族甚至把生前車馬與駕車奴隸一起殉葬,多者達幾十輛。到了漢代,單轅車逐漸減少,雙轅車逐漸增多,車的種類繁多,使用範圍也日益擴大。漢代最高級的馬車是皇帝乘坐的“輅(1ù)車”和“金根車”。高級官吏乘“軒車”,這是兩側有障蔽的車;一般官吏乘“軺(yáo)車”,即有傘蓋、四麵敞露的車。如果車身與駕牛的大車基本一致,卻用馬來拉,就是所謂的“大車駕馬”,則叫“(輂jú)車”。此外,還有專供某一特定用途而製作的專用車輛。如作為儀仗用的、上立鉞(yuè)斧的“斧車”,在儀仗中載樂隊的“鼓吹車”,狩獵用的“獵車”,喪葬用的“轀輬(wēnliáng)車”,載猛獸或犯人用的“檻車”等等。宋代以後,官僚貴族乘轎風漸興,所以製車技術的重點逐漸轉移到載貨的車。

【輦(niǎn)】秦、漢以後特指君、後所乘的車,稱帝輦、鳳輦。如《阿房宮賦》:“妃嬪媵(yìng)嬙(qiáng),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於秦。”

【輿】古時馬車車廂,是乘人的部分,因而也代指車。如《勸學》:“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裏。”輿,後又轉義為轎子,如肩輿、籃輿等。又,輿同“轝(yú)”,如《公輸》:“荊之地,方五千裏,宋之地,方五百裏,此猶文軒之與敝轝也。”“敝轝”即破舊車子。

【軒】一種供大夫以上官員乘坐的輕便車。車廂前頂較高,用漆有畫紋或加皮飾的席子作障蔽。這種彩飾華美的車子,便稱為“文軒”。如《公輸》:“今有人於此,舍其文軒,鄰有敝轝而欲竊之。”又,軒也作車子的通稱。

【轒轀(fénwēn)】古時木製的戰車。蒙以生牛皮,用四個輪子推進,用於攻城。如《謀攻》:“修櫓轒轀,具器械,三月而後成。”杜牧注:“轒轀,四輪車,排大木為之,上蒙以生牛皮,下可容十人,往來運土填塹,木石所不能傷,今所謂木驢是也。”

【乘(shèng)】古時,一車四馬為一乘。如《陳涉世家》:“比至陳,車六七百乘,卒數萬人。”

【綏】車上的繩子,供上車時拉手之用。古時馬車、輿的前麵和兩旁以木板為屏蔽,乘車的人要從輿的後麵上車。如《論語·鄉黨》就講孔子“升車必正立執綏”。

【輢(yì)】指車廂兩旁可以憑倚的木板。古人乘車,都是站在車輿裏,叫“立乘”。輿兩旁的木板可以倚靠身體,叫“輢”。後引申為憑倚、靠近。

【軾】也作“式”。指輿前部供人憑倚扶手的橫木。這種橫木,有三麵,形如半框。古人在行車途中用扶軾俯首的姿勢表示敬禮,這種施禮的動作,也叫做“式”。如《曹劌論戰》:“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

【輞(wǎng)】是車輪的邊框,也即車輪的外周。《釋名·釋車》:“輞,罔(網)也,罔(網)羅周輪之外也。”

【轂(gǔ)】車輪中心的圓木,中有圓孔,用以穿軸。轂與輞成為兩個同心圓。轂的周圍與車輻相接。《老子》:“三十輻共一轂。”轂,也作為車輪的代稱。如《國殤》:“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錯轂,輪轂交錯,表現雙方戰車交錯,混戰於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