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古代宮室、車馬知識(2)(2 / 2)

【輻】車輪中湊集於中心轂上的直木。輻是一根一根的木條,一端接輞,一端接轂。四周的輻條都向車轂集中,叫做“輻輳(còu)”,後來輻輳引申為從各方麵聚集的意思。如《詩經·魏風·伐檀》:“坎坎伐輻兮,置之河之側兮。”這裏的“輻”,是指製車輻用的木材。

【轄】是車上的零件,用青銅或鐵製成。呈扁平長方形,長約三四寸,俗稱“銷子”。車軸的兩端均露車轂外,軸端有孔,插上轄,防止車輪外脫。後引申為管轄之意。

【軎(wèi)】也作“轊(wèi)”。露在轂外的車軸末端,是套在車軸末端的青銅製或鐵製的圓筒狀物。上有穿孔,用以納轄。

【轅】駕車用的車杠。後端壓在車軸上,前端伸出於車輿之前。轅與輈(zhōu)是同義詞。其區別是,夾在牲畜兩旁的兩根直而平的木叫轅,適用於大車;駕在中間的單根曲而上的木叫輈,適用於小車。殷、周時的車都是獨轅,轅在正中。漢以後多是雙轅,左右各一。

【軛(è)】指車轅前端駕在牲畜脖頸上的橫木,形狀略呈人字弧形。

【輗(ní)】車轅前端插上銷子與軛相連,叫做輗。是車轅前端與橫木相接的關鍵。輗與軏(yuè)是同義詞。其區別是:輗用於大車,杌用於小車。如《論語·為政》:“大車無輗,小車無杌,其何以行之哉?”

【軔(rèn)】軔不是車子的組成部分,而是阻止車輪轉動的一塊木頭。車啟動時必須先將軔移開,故啟程也稱為“發軔”。如《離騷》:“朝發軔於蒼梧兮。”後來比喻事情的開端也叫“發軔”。

【驂(cān)】古時,一車駕三馬,中間駕轅的叫服馬;兩旁的叫驂馬,又叫騑馬。也指一車四馬中在兩旁的兩匹馬。如《國殤》:“淩餘陣兮躐(1iè)餘行,左驂殪(yì)兮右刃傷。”

【驂乘(shèng)】指乘車時在車的右邊陪乘的人。如《漢書·文帝紀》:“乃令宋昌驂乘。”顏師古注:“乘車之法,尊者居左,禦者居中,又有一人處車之右,以備傾倒。是以戎事則稱車右,其餘則曰驂乘。”再如《鴻門宴》:“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參乘,即驂乘。古時馬車是單轅,驂乘或車右,除在車右邊保持其平衡以防傾側外,還擔任警衛以防不測之事。樊噲為劉邦參乘,負有保衛劉邦安全的責任,故在情況緊急時,張良立即召其進帳。

【駟(sì)】古時一車套四馬,因此稱一車所駕之四馬或駕四馬之車為“駟”。又,駟也作為計數馬匹的單位。另外,古籍中出現“駟介”,是指由四匹被甲馬挽引的戰車。如《詩經·鄭風·清人》:“清人在彭,駟介旁旁。”(旁旁,強壯的樣子)。

【駢(pián)】古時一車駕二馬為駢,即兩馬並駕一車。又,駢有“並列”之意。如韓愈《馬說》:“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裏稱也。”

【騎(jì)】乃一人一馬的合稱。如白居易《長恨歌》:“千乘萬騎西南行。”又,騎也稱所騎之馬,如《木蘭詩》:“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胡騎,即胡人的戰馬。

【牛車】也稱“大車”。駕牛,車廂大。先秦時被看做“平地任載之具”,隻用來拉載笨重的東西。到了漢代,統治者喜乘牛車,因為牛車較慢,比較平穩,而且車身高大嚴密,既可障帷設幾,又可任意坐臥。牛車分“通幰(xiǎn車幔)牛車”、“偏幰牛車”、“敞棚牛車”三種。通幰牛車等級最高。這種車在車頂上自前至後張一頂大慢子。偏幰牛車的幔子則隻遮住車的前半部。這兩種車子在幔子底下都有車棚,棚一般有簷。早期的簷較淺,到唐代,棚簷就變得很深,叫做“長簷車”。沒有棚的車就叫敞棚車。到宋代,車由乘人又轉為載貨,其大車叫“太平車”,由五至七頭牛拖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