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古代宮室、車馬知識(1)(1 / 2)

【宮室】宮、室都是房屋的意思。《爾雅·釋宮》:“宮謂之室,室謂之宮。”先秦時,宮室隻是一般住宅,不是帝王的宮殿,二字連用時,完全同義。《易·係辭下》:“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這裏的宮、室,皆為房屋之意。但是,宮與室的側重點還是有不同的。宮是總名,指整所房子,包括房屋外麵的圍牆;室側重於房屋內部,隻是其中的一個居住單位。所以圍牆隻能稱“宮牆”;“升堂入室”決不能說成“入宮”。上古時代,宮指一般的房屋住宅,無貴賤之分。秦、漢以後,隻有帝王的住所才叫“宮”,如“皇宮”、“宮殿”;後來,宗廟、神廟也叫做“宮”,從此,宮、室就不再是同義詞了。

【堂房】古代宮室一般向南,主要建築物的內部空間分為堂、室、房。前麵部分是堂,通常是行吉凶大禮的地方,不住人。堂的後麵是室,住人。室的東西兩側是東房與西房。由於整幢房子建築在一個高出地麵的台基上,堂前有階(東邊的叫阼階,西邊的稱西階、賓階),要進入堂屋必須升階,故古人常講“升堂”。先進入堂,然後才可入室,“升堂入室”或“登堂入室”即是此意。又,上古堂前無門,堂上東西有兩根楹柱。堂東西兩壁的牆叫序,堂內靠近序的地方叫東序、西序。堂後有牆和室、房隔開,室和房各有戶和堂相通。古書所謂戶通常是指室的戶。室戶偏東。戶西相應的位置有一窗口叫“牖(yǒu)”;室還有一個朝北的窗口叫“向”,東房後部有階(即側階)通往後庭。另外,古人席地而坐,堂上的座位以朝南的方向為尊。古代帝王之位南向,故稱居帝位為“南麵”。室內的座位則以朝東的方向為尊。如《鴻門宴》:“項王、項伯東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由此可見,秦漢時還是這種習俗。

【屋】房屋,在使用上不如宮、室二字普遍。早在先秦時,屋也是房屋之意。此外,屋還偏重於房屋的覆蓋部分。由此,又引申為“車蓋”,如君王的車蓋稱為“黃屋”。《史記·項羽本紀》:“紀信乘黃屋車。”便是指紀信為幫助劉邦突圍,乘了劉邦的黃蓋車。

【閣·廂·殿】漢代文獻中所說的閣和廂,是指堂的東西兩側和堂毗連平行的房子,與後來閣、廂的概念不盡相同。前麵提到堂東西有牆叫“序”,“序”外東西各有一個小夾室,叫東夾、西夾,這就是“閣”。東夾、西夾前麵的空間叫東堂、西堂,這就是“廂”。閣和廂有戶相通,廂前也有階。樂府詩《雞鳴》:“鳴聲何啾啾,聞我殿東廂。”這裏東廂即是東堂,殿就是前麵所說的堂屋。《說文》:“堂,殿也。”秦、漢以前,叫堂不叫殿,漢代雖叫殿,但不限於帝王受朝理事的處所,後來殿才專指帝王所居和廟宇裏供奉神佛的主要建築,如大雄寶殿、太和殿等。閣,後來也指供遊息、遠眺、供佛或藏書之用的建築物。閣的平麵呈方形、長方形或多邊形等,一般四周設槅(gé)扇。如北京頤和園中的佛香閣、薊縣獨樂寺的觀音閣、大同善化寺的普賢閣等佛閣,寧波天一閣和故宮文淵閣等藏書閣。另外,後世稱女子臥房為閣,如閨閣、出閣等。《木蘭詩》:“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這裏的閣,即指女子住的小樓。廂,後來泛指正房兩邊的房子,叫廂房,如東廂、西廂等。

【廊廡】漢代帝王宮殿和將相之家有廊廡。顏師古注:“廊,堂下周屋也。”《說文》:“廡,堂下周屋。”這表明廊與廡無多少區別。廊廡,後來泛指在屋簷下麵、正房兩旁或獨立有覆蓋的通道,如走廊、畫廊、遊廊等。

【舍館】舍與館皆為賓館、招待所之意。至今,仍叫旅舍、賓館。舍與館,還有安置和短期住宿之意。如《廉頗藺相如列傳》:“秦王度之,終不可強奪,遂許齋五日,舍相如廣成傳(zhuàn)舍。”後來,舍從賓館引申為一般房屋,如寒舍、敝舍。館引申為華麗的房屋。如《滕王閣序》:“得仙人之舊館。”後來,館也作為公房建置的通稱,如博物館、展覽館、圖書館等;有時也指供客人飲食娛樂的場所,如飯館、茶館、酒館、戲館等。舍,在表示行軍或狩獵住宿時,還有一個特定意義:住一夜叫“舍”,住兩夜叫“信”,超過兩夜叫“次”。《左傳·莊公三年》記:“凡師,一宿為舍,再宿為信,過信為次。”另外,還有“舍人”和“館人”。戰國時,貴族或官僚家中多養一些食客,叫舍人,即門客之意。如《廉頗藺相如列傳》:“藺相如者,趙人也。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又,旅客也叫舍人。館人,古稱管理館舍、招待賓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