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榭·觀·闕】皆為統治者的建築物。台,高而平的建築物,一般供遊觀或望遠,如瞭望台。榭,建在高台上的敞屋,木構建築,特點是隻有楹柱沒有牆壁。如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觀(guàn),宗廟或宮廷大門外兩旁的高建築物。後來道教廟宇也叫觀,如寺觀。闕(què),古代宮殿、祠廟和陵墓前的高建築物,通常左右各一,建成高台,台上起樓觀。由於二闕之間有空闕,所以叫闕或雙闕。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城闕,即城門兩邊的觀樓,這裏指長安城。
【亭】古代的亭,是一種建在路旁的公家房舍,有樓,既可供旅人住宿,又可偵察盜賊。建在邊境上的亭,又是防禦敵人、看守烽火的建築物。如《史記·秦始皇本紀》:“築亭障以逐戎人。”後來,亭是指一種供休息、眺望和觀賞的小型建築物。這種亭,多用竹、木、磚石等材料建成,平麵一般呈圓形、方形、扇形、六角形和八角形等。常設在園林中或風景名勝區,有的設在交通路旁,供行旅者休息,如涼亭、長亭等。現在也指各種業務方麵為便利群眾而設的亭形建築物,如郵亭、書亭等。
【瓦】古代房屋建築大都是土牆草頂,後來發展成磚牆瓦頂。最初的瓦,隻用於屋脊,到西周中期,才用瓦覆蓋房屋。其中有帶瓦釘的板瓦、筒瓦,瓦的各種紋飾有數十種之多。戰國時,製瓦業發展很快,質量提高。板瓦,是仰鋪在屋頂上的;筒瓦,覆在兩行板瓦之間;瓦當是屋簷前麵的瓦頭。當時,半瓦當還印有花紋,並且有了圓瓦當。到漢代,還盛行一種用“延年益壽”、“長樂未央”等吉祥語句組成圖案的瓦當。琉璃瓦,大約出現在北魏時期。這種瓦,起初僅用在簷脊,到了宋代,在若幹繪畫中才出現了覆滿琉璃的殿頂,從而增加了建築物的絢麗華貴色彩。
【磚】磚的出現比瓦要晚得多。磚的古名叫“甓(pì)”。但古文獻中的甓並非都指磚,未燒的土坯也叫甓或墼。磚發明於戰國時代,最早的磚,有方形、曲形和空心的。方磚與今天的瓷磚的用法有些相似,在室內多用在鋪墁地麵或包鑲屋壁四周的下部。鋪地磚,多素麵,無紋飾;包鑲屋壁的磚,則多帶有幾何紋圖案。曲形磚,是專為包砌台階用的,有的上麵帶有紋飾。戰國空心磚多作長方形扁平狀,表麵往往有鳥獸、紡織物的紋飾。條磚,最初發現於秦始皇陵。整齊劃一的條磚,是出現在西漢武帝時期。此後,使用日益普遍。
【鬥栱(gǒng)】也作“枓栱”、“鬥拱”,是傳統木結構建築中的一種支撐構件,處於柱頂、額枋與屋頂之間,主要由鬥形木塊與弓形肘木縱橫交錯層疊構成,逐層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由於鬥栱有逐層挑出支撐荷載的作用,可使屋簷出挑較大,且兼有裝飾效果,從而成為我國傳統建築造型的主要特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