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古代貨幣、度量衡知識(2)(2 / 3)

【度器】計量長度的器具。它的總名稱是“尺”。尺,本指量的長度單位名稱,曆代把它作為了度器的名稱。起初,對一尺長的度器叫尺,後來就不分長短,凡度器皆稱之為尺。這樣,尺就成了度器的總名稱。一般說,尺有三類情況:一為按照不同用途分別冠以不同的尺名,如比較音律學用的叫“律用尺”,簡稱律尺;木工用的叫“木工尺”,簡稱木尺,又叫魯班尺;營造用的叫“營造尺”;衣工用的叫“衣工尺”,又叫裁縫尺,簡稱裁尺。二為從曆代厘定尺的長度的標準而定名的,如黍尺(古代用黍百粒排列起來,取其長度作為一尺的標準,叫做“黍尺”,其中又有橫黍尺、縱黍尺、斜黍尺等)、錢尺(其中又有貨泉尺、開元錢尺、鈔尺等)。這些都不是實際通用的度器,而是考古學者專用的尺。三為從度器外形的不同,又分為直尺、曲尺、卷尺等。清末重定度量權衡製度時,分成營造尺、矩尺、折尺、鏈尺、卷尺五種。

【量器】計量容積的器具。古時,量器容量小,鬥、斛是主要的量器。後來,量器的容量逐漸加大,升、鬥就成為主要的量器。清末重定度量權衡製度時,在斛、鬥、升之外,又增加合、勺兩種作為量器的名稱。另外,還有平量器口所用的器具,叫概。概字意思就是平,在使用量器時,使口像水平一樣,故用概。

【衡器、權器】計量重量的器具。古時叫“衡”和“權”。“衡”的本義是平,“權”就是重。(權,秤錘,又叫秤砣。)。衡的作用在於用權來平衡物體的輕重,《漢書·律曆誌》所謂“稱物平施,知輕重”即為此意。“權衡”二字後來引申為衡量、考慮、比較,如權衡利弊、權衡得失等。衡器指的是各種秤。古代衡器一般說來就是杆秤。秤,本“稱”字。古時候,稱、秤二字用法雖同,但仍有區分,即在指衡器時二字通用,讀作chèng,在作動詞時,則隻能用稱,讀作chēng。漢以後,稱和秤皆為衡器名稱,而且是指同一種衡器——杆秤。衡和權,“權”為主,因它能直接表達重量,權器包括砝碼、秤錘兩種。古時對於權器,不但重量有一定標準,而且還有一定形式,這種形式就是圓而有孔(即所謂“圜而環之”)。從權器的用途看,它即是秤錘,而且是定量錘。另外,唐代還出現了一種“戥(děng)秤”,俗稱戥子,或等子,是用來稱金銀珠寶等貴重物品或藥物的衡量。戥秤的最大單位是兩,小到分和厘,故又稱厘戥。此外,還有“天平”。這種衡器,《明會典》上已有記載。砝碼這種器具,很早就叫做權。《宋史·律曆誌》上叫做馬,《明會典》上叫做法子、法馬,清代叫做法碼。至於台秤、地秤等,皆是國外輸入的一類衡器。

【步(弓)】是古時計量長度和地積的單位名稱。古代測量土地,在計量土地某邊的長度時用步,在計量土地的麵積時也用步。但由於曆代尺寸長短不同,一步合多少尺,說法也各有不同。如《史記·秦始皇本紀》講:“六尺為步。”《禮記·王製》曰:“古者八尺為步。”唐代以“周尺六尺四寸為步”等。唐以後,則以五尺為步。一般說來,六尺為步製,周代以後一直沿用下來,唐代以後才改為五尺一步。又,步與弓兩種名稱互用,古有“六尺為步,弓之古製六尺,與步相應”的解釋,所以步又叫弓,計量步的度器叫做步弓,或叫步弓尺。《清會典》說:“起度,則五尺為步,三百六十步為裏。丈地,則五尺為弓,二百四十弓為畝。”清代規定,把步和裏作為長度的單位名稱,弓則專用於地積,弓和畝同為地積的單位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