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古代貨幣、度量衡知識(2)(1 / 3)

【製錢】明清兩朝按本朝定製官鑄的銅幣,叫製錢,用以區別於前朝舊錢和本朝的私錢。

【交子】我國最早紙幣。宋初,四川商人自己印行了一種叫“交子”的紙幣,用以代替流通不便的鐵錢。此乃我國已使用紙幣的開始,也是世界最早的紙幣。“交子”可以兌現,也可以流通。新舊交子三年兌換一次,叫做一界。後因發行人破產等原因而不能兌現,政府遂禁止發行。宋仁宗天聖元年,改由政府發行,每發行有一定限額,以鐵錢為現金準備。徽宗崇寧四年,改名“錢引”,用以替代貶值的交子。南宋發行的紙幣稱“關子”、“會子”。到元代中統元年(1260年),第一次出現了不兌換的紙幣“中統寶鈔”,並在元代得到長期使用。明、清時也發行過紙幣。紙錢雖與金屬貨幣同時使用,但流通並不很廣,到了近代,才開始大量流通。

【銅元】是清末以來所鑄各種新式銅幣的通稱。它與傳統的圓形方孔錢不同,中間無孔,俗稱“銅板”。始鑄於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正麵有“光緒元寶”四字,背麵有蟠龍紋。每枚重庫平二錢,當製錢十文,每百枚換銀元一元。除當十銅元外,還有一文、二文、五文和二十文等麵額。流通最廣的是當十銅元,俗稱“單銅板”;其次是當二十文的銅元,俗稱“雙銅板”。宣統年間,銅元正麵改鑄“大清銅幣”四字。

【鈔票】是銀行券和紙幣的俗稱。金、元發行的交鈔(一種紙幣),也稱“鈔引”,分大鈔、小鈔,均用紙印製,因稱紙幣為“鈔”。1853年,清政府發行“大清寶鈔”和“戶部官票”,二者合稱“票鈔”或“鈔票”。現在稱紙幣的“鈔票”,起源蓋出於此。

【度量衡】是三種計量的總稱。度即計量長短,量即計量容積,衡即計量輕重。度量衡約產生於商業從生產中分化出來的時期,與社會經濟和人民生活密切相關。早在商周時期,度量衡器及其管理製度已較為完備。春秋時期,諸侯國各自為政,因而度量衡製度比較混亂。公元前350年,秦國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實行變法,改革了度量衡製(此指商鞅第二次變法),實行“平鬥桶、權衡、丈尺”之法,並在公元前344年頒發了標準量器商鞅銅方升,為秦始皇統一全國度量衡打下了基礎。秦朝建立後,用法律形式統一了度量衡。製造頒發了度量衡標準器,並且每年還要鑒定一次。漢代及三國鼎立時期,承襲了秦代的度量衡製。兩晉南北朝是曆史上動亂時期,政權更迭頻繁,度量衡製度比較混亂,度量衡單位量增值較多,當時通行的叫做“大製”(但在調樂律、測日影、定藥量以及製作冠冕禮服等方麵的度量衡製度,不能隨意變化,仍沿用秦漢之製,當時稱為“小製”)。隋文帝統一全國後,再次統一度量衡。把前期增大的量值固定下來。唐承隋製。直到明、清,度量衡相對統一,製度也更為完備。從度量衡總的發展趨勢來看,尺寸是越來越長,升鬥也越來越大,斤兩也越來越重。這種增長,標誌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但更主要是標誌著封建地主對勞動人民的盤剝越來越重。米粟布帛是剝削者主要的掠奪物。把尺寸、升鬥、斤兩加長、加大、加重,表麵上稅率不變,實際上剝削是更重了。但三種增長率又各不相同。其中尺寸的增率最小,從商周到清,隻加長了約60%;升鬥的增率最大,從周到清,增加了約453.5%;斤兩的增率在尺寸和升鬥之間,從周到清,加大了約160.75%。

【五量】度量衡名。有兩種含義:一是指五種量器的總稱。《漢書·律曆誌》記:“量者,龠(yuè)、合(gě)、升、鬥、斛也,所以量多少也。……合(二)龠為合,十合為升,十升為鬥,十鬥為斛,而五量嘉(完善)矣。”另一含義是指長度、容積、重量、麵積、數算五種計量的合稱。《孔子家語·五帝德》記:“黃帝設五量。”注:“五量:權衡、升斛、尺丈、裏步、十百。”這是在度製之外又把裏步獨立成為一種量,因為古時丈量方法尚未建立,道路長短乃是用人的步數計算,累計若幹步就成為裏。古時計算田地的大小寬狹,也用步裏。可見步裏兼有二種量的作用。所謂黃帝設五量,其中裏步一量就包括裏製和畝製。到周代,確定了步和尺的比較數,從而使裏步並入到度製裏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