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菜】在戰國、秦、漢時期,蔬菜品種不多,最主要的有下列五種:葵、韭、藿、薤(xiè)、蔥。《靈樞經·五味》:“五菜:葵甘、韭酸、藿鹹、薤苦、蔥辛。”
【葵】即“冬寒菜”,學名“冬葵”。乃古代重要蔬菜之一。如《詩經·豳風·七月》:“七月亨葵及菽。”(亨,即“烹”)。王禎在《農書》中尊之為“百菜之主”。唐以後,種植逐漸減少。李時珍《本草綱目》將其列入草部,不再以蔬菜看待。
【藿(huò)】即大豆的嫩葉。《廣雅·釋菜》曰:“豆角謂之莢,其葉謂之藿。”乃先秦時主要蔬菜之一。《戰國策·韓策一》記:“民之所食,大抵豆飯藿羹。”可見當時百姓常吃藿菜湯。
【菘】即白菜。菘有數種:色微青者叫青菜,色白者稱白菜,色淡黃者名黃芽菜。後經勞動者辛勤培育,品質有了很大改善,成為人們經常食用的蔬菜。梁陶弘景說:“菜中有菘,最為常食。”到了宋代,則培育出了一種結實、肥大、高產、耐寒的優良品種。蘇東坡用“白菘類羔豚,冒土出熊蹯”的語句來讚美白菜味道之鮮美。
【菠菜】最初叫“菠棱菜”。據《冊府元龜》記載:菠菜是唐朝貞觀二十一年(647年)由尼波羅國(尼泊爾)傳入中國。其性比較耐寒,一年四季均可種植。蘇東坡有“雪底菠棱如鐵甲”,“霜葉露芽寒更茁”等詩句,對菠菜深表讚賞。
【葑菲】葑即蔓菁,一名蕪菁;菲即蘿卜。《詩經·邶風·穀風》:“采葑采菲,無以下體。”(下體,指根和莖。)蘿卜,古代盛行栽培,產量較高。蔓菁,也原產中國。《呂氏春秋·本味篇》:“菜之美者,具區之菁。”(具區,指今太湖一帶。)杜甫曾說“冬菁飯之半”,說明當時蔓菁可以當做糧食吃。
【三牲】指用以祭祀的牛、羊、豕(shǐ)。祭祀時,三牲齊全叫“太牢”,也叫“大牢”;隻用羊、豕而不用牛,叫“少牢”。三牲中,牛最珍貴,隻有統治階級吃得起。比較普通的肉食是羊肉,所以美(美味)、羞(饈)等字從羊,“羹”字從羔,從美。
【脯(fǔ)】上古時幹肉叫脯,叫脩(xiū),或叫脩脯。《禮記·內則》:“牛脩鹿脯。”製作方法是,將肉置入沸水中煮至半熟,然後加作料,使之幹燥,便成。如《論語·鄉黨》:“沽酒市脯不食。”
【醢(hǎi)】一般指肉醬。此外,還有魚醢、蜃醢(蛤蜊醬)等。《周禮·天官·醢人》:“醢人掌四豆之實。”鄭玄注:“醢者必先膊(bó)幹其肉,仍後莝(cuò)之,雜以粱曲(麯)及鹽,漬以美酒,塗置瓶中,百日則成矣。”膊,暴。莝,切碎。《楚辭·離騷》:“固前脩以菹醢。”
【菹(zū)】剁成肉醬叫菹。醃肉醃魚也叫菹。如鹿菹、魚菹等。《禮記·少儀》:“麋鹿為菹。”菹與醢意義相近。《楚辭·離騷》:“固前脩以菹醢。”
【齏(jī)】切碎的瓜菜做成的醃菜或醬菜。《楚辭·九章·惜誦》:“懲於羹者而吹齏兮。”
【羹】上古時,羹有兩種:一種是不調五味、不和菜蔬的純肉汁,是供飲用的。另一種是肉羹,即把肉放入烹飪器裏,加五味煮爛。所謂五味,是指醯(xī,即醋)、醢、鹽、梅和一種菜(如葵、韭、蔥、藿、薤等,不同的羹用不同的菜)。其中,鹹與酸是其主要味道。如《孟子》:“一簞食,一豆羹。”後來,羹也泛指煮成濃液的其他食品,如菜羹、肉羹、豆腐羹、橙子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