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穀】上古糧食作物總稱。按一般說法是指黍、稷、麥、菽(豆)、麻。但古代說法不一。(一)《周禮·天官·疾醫》:“以五味、五穀、五藥養其病。”鄭玄注:“五穀,麻、黍、稷、麥、豆也。”(二)《孟子·滕文公上》:“樹藝五穀。”趙岐注:“五穀,謂稻、黍、稷、麥、菽也。”(三)《楚辭·大招》:“五穀六仞。”王逸注:“五穀,稻、稷、麥、豆、麻也。”(四)《素問·藏氣法時論》:“五穀為養。”王冰注,以為乃粳米、小豆、麥、大豆、黃黍。此外,還有“六穀”之說,即指稻、稷、黍、麥、菽、麻。水稻本南方作物,後來才傳到北方。
【稷(粟)】稷(jì),就是粟(sù)。稷是穀子,脫殼即小米。一說稷與黍為一類,黍的籽粒呈黃色,有黏性;稷的籽粒呈白色,無黏性。稷是重要食用作物之一。約距今五、六千年前我國北方已普遍種植。古人以稷為五穀之長,代表穀神,與社神(土神)合稱社稷,並以此作為國家之代稱,由此可見稷在上古的重要性。如韓愈《馬說》:“馬之千裏者,一食或盡粟一石。”此處“粟”即指小米或穀子。粟,有時也作糧食之通稱。
【禾】即粟,也作為黍、稷、稻等糧食作物之總稱。如《詩經·魏風·伐檀》:“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這裏的禾,乃稻穀之泛稱。禾,有時指稻,如黃庭堅《戲詠江南風土》:“禾舂玉粒送官倉。”
【黍(shǔ)】即北方所謂黍子,又名黃米。籽粒呈黃色,有黏性。上古時,黍被認為是比較好吃的糧食之一。《詩經·魏風·碩鼠》:“碩鼠,碩鼠,無食我黍!”又如《論語·微子》:“殺雞為黍而食之。”這裏的黍,均指黃米。
【麥】麥有大麥、小麥、燕麥、黑麥,其中以小麥、大麥種植最廣。古代小麥叫“來”,大麥叫“麰”。如《詩經·周頌·思文》:“貽我來牟。”牟也作“麰”。如《孟子·告子上》:“今夫麰麥,播種而耰之。”《詩經·魏風·碩鼠》:“碩鼠碩鼠,無食我麥!”這裏的麥,指小麥。
【菽(豆)】菽(shū),就是大豆,引申為豆類的總稱。上古隻稱菽,漢以後才叫豆。約於1790年左右傳入歐洲,當時隻作為一種觀賞植物。1908年以後歐美才開始大麵積種植。
【麻】古時專指大麻,其籽可食。《詩經·豳風·七月》:“九月叔苴(jū)。”苴,即麻子。麻不是主要糧食作物,主要是用其纖維紡線織布,故古代常以絲麻或桑麻並稱。後來,麻又有大麻、亞麻、苧(zhù)麻、檾(qǐng)麻之分。
【粱】穀子(稷)的良種。其籽可食,又可釀酒。古時常以稻粱並稱,是兩種較好吃的糧食。另外,古人也常以粱肉或膏粱並稱,認為它是精美的膳食。如《漢書·食貨誌上》:“衣必文采,食必粱肉。”又,王褒《聖主得賢臣頌》:“去卑辱奧渫(xiè)而升本朝,離蔬釋蹻(juē)而享膏粱。”奧渫,汙濁。蹻,同“屩”,草鞋。
【糗(qiǔ)】幹糧。即炒熟了的米麥等穀物。攜帶時常裝在竹器中,調和糗的水漿則裝在瓦壺裏,即所謂“簞(dān)食(sì)壺漿”。《尚書·費誓》:“峙乃糗糧。”峙,儲備也。
【糒(bèi)】幹糧。多在旅行或行軍時食用。如《李愬雪夜奔蔡州》:“命士少休,食幹糒,整羈靮。”幹糒,幹糧。又如《漢書·李廣傳》:“大將軍使長史持糒醪(1áo)遺廣。”醪,酒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