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dǐng)】古代用來煮肉盛肉的炊具。多用青銅製成。盛行於殷周時期。鼎,一般是圓形,三足兩耳。如《赤壁之戰》:“操軍破,必北還;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這是用鼎足來比喻三方並峙的局麵。鼎,也有長方形四足的,叫方鼎。鼎口兩耳,可以穿鉉(xuàn,抬鼎用的杠子)。鼎下可以燒火,煮熟後就在鼎內取食。貴族每餐要有好幾樣肉食,分幾個鼎來煮,叫“列鼎而食”。按貴族等級,列鼎有三鼎、五鼎、七鼎、九鼎之分。貴族進食還要鳴鍾奏樂,所以形容富貴生活又叫“鍾鳴鼎食”。這就從一個側麵反映出貴族生活的奢侈。
【鑊(huò)】古代烹煮用的器物。無足,像鍋。《淮南子·說山訓》:“嚐一臠(luán)肉,知一鑊之味。”高誘注:“有足曰鼎,無足曰鑊。”又“湯鑊”,乃一種酷刑,鑊內煮水,把人投入沸湯中煮死。《廉頗藺相如列傳》:“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臣請就湯鑊。”
【鬲(1ì)】古代炊具。上古煮飯用鬲。鬲,形似鼎,有三隻空心的短足,下可舉火炊煮。商、周時,除陶製外,兼用青銅製。
【甗(yǎn)】古代炊具。是陶製和青銅製,盛行於商、周時期。當時煮飯用鬲,蒸飯用甗。甗,分上下兩層。下層似鬲,內盛水,燒火煮沸,使蒸氣上升;上層似甑(zèng,底部有孔的蒸器),內放米穀之類。上下兩層之間,有個帶有許多小孔的橫隔,叫箅(bì)子,既便於蒸氣上升,又免得米穀漏下。也有上下兩部分可以分開的。
【釜甑(zèng)】是配合起來使用的炊具。它盛行漢代,有鐵鑄的,也有銅或陶製的。釜似鍋,斂口、圓底,或有兩耳,可置於灶口用來煮飯。甑似盆,底部有許多透氣細孔,可置於釜上,用於蒸煮,如現代蒸籠。釜甑之間也有另外加箅子的。如《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
【刀俎(zǔ)】指刀和砧(zhēn)板,本為宰割用具。俎是一塊長方形小木板,兩端有短足支撐。古人食肉時,先用匕從鼎內將熟肉取出,然後放到俎上切割著吃。所以古文中常以刀匕並舉、刀俎並舉。後人也常以刀俎比喻宰割者。如《鴻門宴》:“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俎豆】俎與豆皆為古時祭祀用的器具。俎是祭祀時盛牛羊的禮器,有青銅製的,也有木質漆器。豆,盛行於商、周時,形似高腳盤,有的有蓋,本是盛黍稷的,後來用以盛肉醬或肉羹。上古木豆叫豆,竹豆叫籩(biān),瓦豆叫登。如《中山狼傳》:“與其饑死道路,為群獸食,毋寧斃於虞人,以俎豆於貴家。”其“俎豆於貴家”即成為貴家俎豆裏的食品。
【簋(guǐ)】古時用以盛食物的食器。盛行於商、周時代。古人盛飯菜不用盌(碗),而是用簋。簋,圓形,有圓口、圓腹、圓足(足在腹底,成圈形),無耳或有兩耳,也有四耳、方座,或帶蓋的。
【簞(dān)】是古時竹製或葦製的用以盛飯的器具,類似後世的竹籃。如《論語·雍也》:“一簞食(sì),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又《孟子·告子上》:“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後來,常用“簞食壺漿”稱群眾歡迎軍隊時用來犒獻之物。如《三國誌·蜀誌·諸葛亮傳》:“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