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源自生活,又能很好地指導生活。活學活用生活心理學,就掌握了打開幸福之門的金鑰匙,使一切困擾人們的煩惱和困惑得以解決,幫助人們化解各種心理危機,獲得心靈的健康與安適。

把握住自己的命運

劉振生中年下崗,再求職未成,隻好到某公司做。臨時性的搬運工,以等待更好的機會。從此,家住江南的他每天需渡江到江北上班。一天,他渡江時正站在船舷邊乘涼,不料,他身邊的一位女士不小心失足落水,更令人始料未及的是,慌亂中的那位女士把他也拽了下去。而他卻不怎麼會遊泳,等他掙紮著浮出水麵時,離船已很遠。拚命求救的他幸好被別人救起。

在一般人眼裏,他夠倒黴了,不但下崗了,還差點被淹死,真應了“屋漏偏逢連陰雨”這一說。可他卻不這樣認為,他想到的是自己能臨危不死,實在是“命硬”,也說明自己有堅韌的生命力,有好運氣。並由此推想開去,自己再遇到什麼困難,也能化險為夷,自己是會有好運的。在以後的再就業過程中,正是憑著這種毫不氣餒、堅信自己好運當頭的意誌,他終於順利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渡過了生活難關。

無論在何種情形下,都要堅信“好運當頭”,即使是遇到重大挫折,也要有“大難不死,必有後福”的樂觀態度。

很多人都認為,生活的快樂與否,取決於外界的影響,但事實並非如此。比如,如果火車晚點了,有的人會大發雷霆,急得團團轉,焦躁上火;有的會到服務部買點東西吃,坦然等待;有的人坐在候車室讀讀書、看看報紙,充分利用時間了解信息、增加知識。很明顯,這三種不同的反應,絕不是由外界影響的大小決定的,而是由他們對同一影響的不同態度決定的。可見,使我們快樂或不快樂的並不是環境,而是我們對外界環境影響反應的選擇。

也就是說,事件本身沒有壓力,它們是否使我們感到緊張、有壓力在於我們以什麼樣的思考方式和方法看待它們。

人要想走過成功的一生,有時確實需要一點運氣。但是,好運卻不會經常光顧某一個人,隻有抓住人生中的一次好運,把它延伸,並相信好運的終生眷顧,才會充滿信心和熱情地踏上旅途。這就需要人們正確看待時而出現的一些“倒黴”的事情。

某成功企業家曾向人們講述過自己的成功曆程。在他年輕的時候,性格非常急躁,做事總顯得急不可耐,努力工作的同時總希望“立竿見影”,否則便會焦躁不安,甚至經常有放棄繼續努力的念頭。就因為如此,使得幾次有可能成功的投資化為泡影。在生活的磨煉中,他痛定思痛,逐漸學會了等待,堅信隻要自己努力了,做足了工作,不管結果如何,都能坦然接受。結果,事情的發展有了很大變化,並且經常會給他帶來“意外之喜”,他的事業也慢慢取得了成功。如今,他已是一家控股公司的董事長。

要有“盡人事而知天命”的精神,相信該來的自然會來,不該來的,無論如何營求,恐怕也是遲遲不肯到來。這也就是俗話說的“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在堅信“我好運當頭”的同時,也要有勇於接受現實的精神。再樂觀的精神也要建立在現實的基礎上,如果不顧現實情況而盲目樂觀,有時會導致可怕的後果。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人生軌跡,也都為不同的使命而生存,有的人可能坐車,而有的人可能會一輩子拉車。但是,不管是拉車的還是坐車的,都是社會的一分子,並不因為職業的區別而有高低貴賤之分,都應受到人們的尊重,任何人都不應為自己隻是“拉車的”而感到自卑。同樣,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體質,有的生就健壯,有的體質虛弱,要是一個體弱的人天天都為自己的體質不如別人而煩惱的話,那他可能永遠都不會得到快樂。

任何人在生活中都會有一些“不可改變”的東西。麵對這種事情,隻能抱以“順其自然”的態度,如果始終把其當做一回事,而與之作“不懈鬥爭”的話,可能會使生活充滿不必要的煩惱,無端耗費自己的精力。

接受現實,並不是要人們放棄自己的主觀努力,畢竟,能真正把握自己命運的人,還要是能努力奮鬥的人。任何不思進取、抱怨現實、幻想“天上掉餡餅”的人,都是不可能把握自己的命運的。努力奮鬥精神,對每個人來說都非常重要,隻有每個人都認識到努力工作、奮鬥是一種崇高而偉大的精神,都能在自己的崗位上兢兢業業地工作,他才會在工作中取得成績,我們的社會才能取得更大的進步。

王某、趙某的例子就頗具代表性。他們同一年大學畢業後進人同一家單位,工作中也都勤勤懇懇,均取得了不錯的業績。可在三年後的晉級中,他們卻都沒能如願,反而一個表現不怎麼樣的晉了級。王某於是認為,老實人是會吃虧的,工作再出色,不會處關係、走後門也沒用,於是開始四處“活動”,對工作則是敷衍了事。趙某卻認為,工作成績才是最主要的,沒晉級,說明你還是不行,於是一如既往地工作。在下一年度的晉級中,趙某如願以償,而王某依舊名落孫山。對此結果,王某追悔莫及。

王某、趙某生活中的小插曲告訴我們:盡管我們在生活中會遇到種種不順利的事情,但是,我們卻不能因此放棄努力工作的態度。與其絞盡腦汁地考慮那些不切實際的東西,還不如拚命地工作,充實每天的生活。在這樣的態度下,無論遇到何種困難你都不會感到焦慮不安,更不至於為此而抱怨、痛苦,反而會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樂趣,找到自己的幸福。

因此,在任何時候,都不應迷失方向。即使麵對超越自己命運的力量也不要輕易悲觀,不要放棄自己努力進取的精神,說不定曙光就在前麵。

能始終積極、努力地工作固然重要,但如不能以平穩的心態看待得失,而非要“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可能會適得其反。在當今之世,並不缺乏十分努力的人,隻是人們要認識到:努力工作固然重要,但善於等待卻更可貴。人們都希望成功早日到來,但如果慢了一些就著急上火的話,煩惱、苦悶、迷惑、悲觀等就可能統統襲上心頭。故此,一個要想成就偉大事業的人,不學會忍耐和等待是不行的。

任何人都希望做自己命運的主人,自己能把握住命運之神。但實際上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這一點。其實,命運雖不可捉摸,但卻能在掌握之中,隻要具有自信,同時又能十分努力,就會獲得命運垂青。

不可盲目的從眾

在“當英雄光榮”的讚揚聲中,他和許許多多的年輕人一樣,抱著當英雄的念頭穿上了軍裝。複員後他本想在公安部門工作,可一些青年的高消費現象使他改變了初衷,進入了首都的一家四星級涉外合資大飯店,成為飯店的一名保安人員。他工作認真;連抓幾個家賊,進飯店第一年就被選為“先進工作者”。榮譽雖然給他帶來自豪,卻也給他帶來許多白眼。他迷惑了,苦惱了,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他受飯店裏那些“家賊”的影響,跟著他們幹起了不光彩的勾當。他常常用自己隨身佩帶的客房鑰匙,將那些暫無人租用的客房門打開,將屋中能夠帶走的物品席卷一空。一天他竊得大量財物,走出飯店不久,被巡邏的治安聯防隊員抓住,帶到公安部門。在那裏,他交代了他曾偷竊的東西。從軍人到“先進工作者”到慣竊犯,一條令人惋惜的人生軌跡。我們在這裏不去談這位青年在思想修養方麵的失誤,用這個例子是想說明什麼是從眾心理。

上述這位年輕人在選擇軍人職業前,曾有過其他理想。但當人們在普遍認為“當軍人光榮,當英雄更光榮”的輿論影響下,他放棄了原來的誌向,當了一名光榮的解放軍戰士。這一行為是積極的從眾行為。而在後來,當他在飯店工作一段時期後,受一部分不良青年“白眼”的壓力,他屈從了。也當上了家賊,這就是消極的從眾心理。

從眾,望文主義,就是按大家的意見辦,自己不另搞一套,這是極一般的理解。從社會心理學角度說,個體在受到群體影響時或在群體壓力下,從知覺、判斷、信仰以及行為上表況出與群體中多數人一致的現象,就是從眾心理,也叫從眾行為。

應該明確,從眾現象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心理現象。它時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那麼,人為什麼會有這種從眾傾向呢?

這首先要從人的社會性談起。每一個個體降臨人世後,必然要生活於一定的社會關係中。起碼,他要受到家庭和父母的照顧和教育,以獲得健康成長。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身體的發育,人的大腦的思維功能漸漸發展起來,開始接受社會的教化。在幼年時,由於獨立意識薄弱,大人說什麼,孩子就做什麼,這是人類最基本的生存從眾或生長從眾傾向。一旦獨立意識增強,生活經驗又會給人最直觀的影響,使之認識到眾人提供的信息和行為在一般情況下都是正確的。比如,鄰居們正在用水桶接自來水,並告訴你下午因修水管要停水,於是你趕緊也去找水桶接水,果不其然,下午停水了。你為得到眾人提供的這個信息進而儲下了水而高興;又如,有朋友告訴你商店正在出售新款式羽絨服,很適合你穿,於是你趕緊跑去買了一件,穿在身上極為瀟灑。再如,在患感冒季節,由於你身體較弱,很容易就傷風犯病,許多人告訴你多喝清淡的茶水可防感冒,你一改不愛喝茶的習慣,照他們說的去做了,果然不久感冒就好了。

逐漸信賴他人,願意遵從眾人提供的信息或指教,這樣,便常導致從眾心理的出現。從眾行為,使個體在青年時期接受現存社會的生存方式、思想文化等,由此成為一個能夠獨立生活的社會成員。比如,在我國,青年人接受社會主義思想教育時,最初,在理論和實踐上是貧乏的,有些知識和問題不太懂,但是,社會大多數人的這種思想和行為表現使他們順從地接受了這一教化。

但是,我們還應該認識到,真正體現從眾心理的社會價值,需要個體把一般的從眾心理上升為一種自覺的意識,否則,在從眾行為受到挫折時就會發生疑惑和動搖。比如,關於人生價值的問題,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人生的價值在於奉獻”。可是前一時期一些人諷刺和挖苦具有奉獻精神的雷鋒式人物,而對那些隻顧自己掙錢不顧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人倍加青睞,這使很多青年對奉獻精神產生了疑問和不解。例如,某廠的一個團支部書記動員團員們參加義務勞動,做雷鋒式的青年。一些團員說,別出風頭了,我們這麼幹,別人會笑話我們的。這些團員之所以有這種想法,就是因為沒有把奉獻精神真正上升到對人生價值的理解,而是受社會上一些不良思想的影響,產生了盲目的從眾心理和行為。如果我們在理論上明白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乃至個人的成長和發展都在於每一個社會成員的奉獻,就會把奉獻作為一種信仰。這樣,對於義務勞動或在本職工作上多作貢獻就不會有什麼顧慮,更不會被不良風氣所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