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一位嗅覺靈敏的美國新聞記者得到情報:羅斯福領導的一個小組,成功地破譯了日軍關於進攻中途島的密碼,並掌握了日軍海上作戰部署的確切情報。美軍據此已針對性地進行了戰略準備。芝加哥的一家報紙根據這位記者提供的稿件,立即作為獨家新聞在報上捅了出去。

這樣一來,不但會引起日本人的警覺而立即更換密碼和調整戰鬥部署,而且會使美軍的中途島之戰前功盡棄,處於十分被動挨打的地位。麵對如此嚴重的泄露國家戰時情報事件,有關人員請求羅斯福總統下令嚴查法辦。可羅斯福卻一反常態,他既沒有責令追查,也沒有興師動眾地辟謠,更沒有因此而調整軍事部署,而是裝出好像什麼事也沒發生一樣。令人意外的是,事情很快就又平息了下去,此事根本就沒有引起日本情報機關報的注意。

“沉默”是有效的緩兵之計,也許你最不願意看到的情形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內部爭執。爭執的結果是將和諧的人際關係搞得一團糟,誰還能安心專注於做事呢?適當保持沉默吧,等爭執的雙方失去了精神上的亢奮、精疲力竭之後,再發表你的意見也不遲。

頭腦發熱時的人們隻想向外發散能量,誰會再去接受你的善言良語呢?你的沉默可使矛盾衝突趨於緩和,當人們爭辯得不可開交時,看到他們身邊有這樣一位靜靜的旁觀者,他們也許會後悔於那醜態百出的激烈交鋒的。

有時,沉默與精心選擇的詞具有同樣的表現力,就好像音樂中心音符與休止符一樣重要。過去,心理學家常常認為我們應該把自己的事情講出來,告訴別人,但現在人們逐漸發現,在與別人的交往中有時更需要忍耐和沉默。

一個服裝廠的老板得知另一家公司打算購買他的一台舊機器,他非常高興。經過仔細核算,他決定以10萬美元的價格出售,並想好了理由。

當他坐下來談判時,內心深處卻在說:“沉住氣。”終於,買主按捺不住,開始滔滔不絕地對機器進行褒貶。

賣主依然一言不發。這時買主說:“我們可以付您12萬美元,一個子兒也不能多給了。”不到一個小時,買賣成效了。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冰炭不言,冷熱自明。”有一些蘊藏在內心深處的美德,一旦用語言表達出來,其中的韻味往往蕩然無存,抑或索然寡味。如對他人表示關愛時,默默地給予實際幫助,比口若懸河地表白更顯真誠,更具感人魅力。此時,盡管什麼都沒說,又仿佛什麼都說了,可謂無聲勝有聲。

麵對複雜局麵和大是大非,沉默往往是潛心思索,凝聚智慧,為從容應對積蓄力量。當然沉默不是故作深沉或天性木訥,而是盛開在心靈深處的智慧之花。“沉默是金”並不意味著“萬馬齊喑”,我們應當崇尚內心充實而不失真誠的沉默。

沉默需要勇氣,需要毅力;沉默是留給自己思考的時間;沉默是自己的財富;沉默也是對自己的一種責任。溝通心靈的時候需要沉默。隻有在傾聽中才能吸取智慧,彌補紕漏,建立信任。具備優勢的時候需要沉默。“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太陽不語,是一種光輝;人也一樣,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取得成績的時候需要沉默。遭受困難的時候需要沉默。在失敗和厄運麵前,拭去眼淚,咬緊牙關。等待時機需要沉默。造化總是把機會送給有充分準備的人。承擔痛苦的時候需要沉默。

“沉默是金”,卻也不是不說話,而是說話要分場合,要分情況,不能說則不說,保持適當的緘默,能說則盡量少說,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煩。“言多必有失”。有道德的人,絕不泛言;有信義者,必不多言;多言取厭,虛言取薄,輕言取侮,唯有保持適當的緘默,才會避免厭、薄、侮。

拒絕別人要不傷感情

一個人的心理期望值越高,真實現值往往就越低,期望與實現值常常是成反比的。有些場合,我們也許以為承諾是為了禮貌,是出於保護對方的自尊心不受傷害,可是從我們承諾的那一刻起,對方的期望值就可能達到了飽和狀態。如果最後的現實是我們的承諾根本不能兌現,對方的心理實現值就會從飽和狀態跌至負值,可能會出現情緒的反常或失態。

為了長遭地、真城有效地發展人際關係,我們要首先自覺地建立起一種隨時準備說“不”的勇氣和自信心。

平常的“逐客”是拒絕的另一種形式,為了不使人難堪,必須把這種拒絕說得好聽。把“逐客令”說得美妙動聽,要做到兩全其美:既不挫傷對方的自尊心,又使其變得識趣。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下“逐客令”也得有人情味。

朋友來訪,促膝長談,交流思想,增進友情是生活中的一大樂事,也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大益事。宋朝著名詞人張孝祥在跟友人夜談後,忍不住發出了“誰知對床語,勝讀十年書”的感歎。然而,現實中也會有與此截然相反的情形。下班後吃過飯,你希望靜下心來讀點書或做點事,那些不請自來的“好聊”分子又要攪得你心煩意亂了。他嘮嘮叨叨,沒完沒了,一再重複你毫無興趣的話題,還越說越來勁。你勉強敷衍,焦急萬分,極想對其下逐客令但又怕傷了感情,故而難以啟齒。

但是,你若“舍命陪君子”,就將一事無成,因為你最寶貴的時間,正在白白地被別人占有著。魯迅先生說:“無端地空耗別人的時間,無異於謀財害命。”任何一個珍惜時間的人都不甘任人“謀財害命”。

要將“逐客令”下得有人情味,可以參考以下方法:第一,委婉地提醒、暗示滔滔不絕的客人,主人並沒有多餘的時間跟他閑聊胡扯。與冷酷無情的逐客令相比,這種方法容易被對方接受。比如,“今天晚上我有空,咱們可以好好暢談一番。不過,從明天開始我就要全力以赴整理參評職稱的材料了,爭取這次能評上工程師了。”這句話的含意是:請你從明天起就別再打擾我了。又比如“最近我妻子身體不好,吃過晚飯後就想睡覺。咱們是不是說話時輕一點兒?”這句話用商量的口氣,卻傳遞著十分明確的信息:你的高談闊論有礙女主人的休息,還是請你少來光臨為妙吧!

但是,有些人對婉轉的逐客令可能會意識不到。對這種人,可以用張貼字樣的方法代替語言,讓人一看就明白。影片《陳毅市長》裏有一位著名的科學家,在自家客廳裏的牆上貼上了“閑談不得超過三分鍾’’的字樣,以提醒來客:主人正在爭分奪秒搞科研,請閑聊者自重。看到這張字樣,純屑“閑談”的人,誰還會好意思喋喋不休地說下去呢? 根據具體的實際情況,我們可以貼一些諸如“我家孩子即將參加高考,請勿大聲喧嘩”、“主人正在自學英語,請客人多加關照”等字樣,製造出一種惜時如金的氛圍,請愛閑聊者理解和注意。一般,字樣是寫給所有來客看的,並非針對某一位,所以不會令某位來客難堪。

用熱情的語言、周到的招待代替冷若冰霜的表情,使好閑聊者在‘‘非常熱情”的主人麵前感到今後不好意思多登門。愛閑聊者一到,你就笑臉相迎,沏好香茶一杯,捧出瓜子、糖果、水果,很有可能把他嚇得下次不敢貿然再來。你要用接待貴賓的高規格,他一般也不敢老是以“貴客”自居。

過分熱情的實質無異於冷待,這就是生活辯證法。以熱代冷,既不失禮貌,又能達到“逐客”的目的,效果之佳,不言自明。

閑聊者如此無聊地消磨時間,原因是他們既胸無大誌又無高雅的興趣愛好。如果改用疏導之法,使他有計劃要完成,有感興趣的事可做,他就無暇光顧你家了。顯然,以疏代堵能從根本上解除閑聊者上門幹擾之苦。

怎樣進行疏導呢?如果他是青年,你可以激勵他:“人生一世,多學點東西總是好的,有真才實學更能過上好生活,我們可以多學習學習,充實充實自己。”如果他是中老年,可以根據他的具體條件,誘導他培養某種興趣愛好,或種花,或讀書,或練書法等。“您的毛筆字可真有功底,如果再上一層樓,完全可以在全市書法大獎賽中獲獎!”這話一定會令他欣喜萬分,躍躍欲試。一旦有了興趣愛好,你請他來做客也不一定能請到呢!

玩笑不要開過頭

紀曉嵐中進士後,當了侍讀學士,陪伴乾隆皇帝讀書。一天,紀曉嵐起得很早,從長安門進宮,等了很久,還不見皇上到來,他就對同來侍讀的人開玩笑說:“老頭兒怎麼還不來?”

話音剛落,隻見乾隆已到了跟前。因為他今天沒有帶隨從人員,又是穿著便服,所以沒有引起大家的注意。皇上聽見了紀曉嵐的話,很不高興,就大聲質問:一老頭兒’三字作何解釋?”旁邊的人見此情景都嚇了一身冷汗,紀曉嵐卻從容不迫地跪在地上說:“萬壽無疆叫做‘老’,頂天立地叫做‘頭’,父天母地叫做‘兒’。”

乾隆聽了這個恭維自己的解釋,就轉怒為喜,不再追究了。紀曉嵐成功地運用自己的機智和口才,隨機應變,終於化解危機,幫助自己走出了困境。紀曉嵐正是運用了曲意直解,將對乾隆有不尊性質的‘‘老頭兒’’三字巧釋為“萬壽無疆”、“頂天立地”、“父天母地”。這樣不但成功地化險為夷,而且還變辱為恭了。

在日常生活中,難免會遇到類似紀曉嵐的尷尬,自然也需要適當的方法予以彌補。

與人交談要懂得分寸,盡可能避免說出令人厭惡的話,倘若是為了營造歡愉、熱鬧的氣氛而刻意製造玩笑,卻弄巧成拙地讓人生氣,那就得不償失了。

王科長下午要主持一個大型的企劃會議,需要準備一些資料。於是就把這件事交給小陳去辦了,由於小陳處理這類事很有經驗,沒多久就把資料交給了科長。王科長翻閱著資料並慎重地問: “這件事領導很重視,資料內的數字,你是不是都詳細校對過了?”

不料,小陳卻滿不在乎地嬉笑著說:“大概不會錯吧?”小陳的話剛一說完,就見王科長把資料重重地往桌上一丟,並怒氣衝衝地說:“你都幹什麼了?怎麼可以說‘大概’呢?”小陳覺得有些委屈,心想:“開個玩笑也不行呀?”

明明是一句玩笑話,對方卻信以為真,結果就造成說者不快、聽者生氣的後果。這種情形的發生原因,大致有下列三種:第一,以對方用心思考、重視的事開玩笑。小陳的事例就是這種情形。王科長命令小陳替他準備資料,是以一種一絲不苟的心情,而陳卻嬉皮笑臉,毫不在乎。所以,王科長會動氣發怒。第二,個性耿直的人經常會把別人的玩笑話當真。第三,對方有心事,沒有心情聽玩笑話。

由於焦躁不安、過度疲勞、精神過於緊張等因素,也會使一個正常人的精神或肉體陷入緊繃狀態,而聽不進去任何玩笑話。另外,有強烈自卑感和被害者意識的人,也是開不得玩笑的。如此一來,或許你會懷疑:“那麼,玩笑話是說不得了嗎?”其實也不盡然。一般而言,玩笑話大多具有使工作場所變得活潑、化解呆板氣氛的作用。問題在於我們是否看準當時對方的心情!

那麼,開了不適宜的玩笑以後,該怎麼彌補呢?比如上麵小陳的例子,既然上級已經生氣了,如果他也默不作聲,更容易造成對方的誤解。在氣氛不對時,小陳應該把語氣一轉,用嚴肅和充滿自信的口氣說:“科長您放心,這些資料絕不會有問題的。”

王科長可能會問:“那麼,你剛才為什麼說‘大概’呢?”“對不起,不過,請檢查這些資料看看,一定不會有錯的!”小陳說話時除了語氣要有自信外,還要麵帶一點微笑,聽了小陳的補充說明和看到他的態度後,王科長的心情和語氣應該會緩和下來。通常朋友間的談話較不必拘小節,即使夾雜些諷刺性的話或略帶調侃時,彼此也會不以為然。不過,不論本意如何,適度地收斂這種行為是非常必要的,尤其在工作場所更應該多加注意。因為在工作場合自我意識較強,彼此間也難免有利害關係,哪怕隻是一句無意的調侃之詞,有時也會造成不愉快的芥蒂。因此,有些話是不能說的,有些玩笑是千萬開不得的。

巧妙處理與對方的爭執

生活中很多人都要到菜市場買菜。一個顧客買了一把蒜台,突然發現這把蒜台外邊都是長的,裏麵藏著的都是短蒜台,於是很氣憤地找到了賣主,怒氣衝衝地問:“你為什麼把長蒜台放外邊,短蒜台放裏邊,這不是騙人嗎?”賣主笑嘻嘻地說:“大家都是這樣!”顧客更生氣了:“大家都是誰?”賣主說:“你也是這樣嘛,不信看看你自己,你是不是把短褲穿裏邊,長褲穿外邊呢?”顧客一聽“撲哧”一聲笑了,又氣又惱地說:“你沒理攪三分。”一場戰火被賣主的幽默熄滅了。

在現實生活中,爭執幾乎無所不在,一場電影、一部小說、一個特殊事件、某個社會問題,甚至某人的習慣、發型或服飾等都能引起爭執。很多爭執往往給我們留下的是不愉快的回憶,即不能讓人口服心服,這種爭執謂之消極的爭執。積極的爭執讓人口服心服,甚至有“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感受。當你的想法和意見與別人衝突時,當你的言行遭人非議時,你的本能反應就是奮起反駁,即爭執。但你一定要記住,爭執的目的是要討個說法,即尋求公理或真理。所以,爭執中的“理”是很重要的。

為了使你的理能讓對方接納,必須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因為人是感情動物,切記不要傷害對方的自尊心,即使你非常在理,也不可居高臨下、氣勢洶洶,用嘲諷甚至侮辱的語言去進攻對方,這樣你不僅不能說服對方,反而會引起在場的其他人的反感,這一切就決定了你肯定是爭執的失敗者。

哲學爭辯了兩千餘年,心理學爭辯了幾百年,現在仍不分高低。你可以著書立說,但不能在談話中傷害他人,因為唇槍舌劍不一定能夠贏得人心。質問則會引起對方的反感,從而失去友誼。好爭執或爭論的人,首先使你損害了別人的自尊心,因而對你產生反感;其二使你容易犯上專門挑刺兒和自以為高明的毛病;其三,它將使你因此失去很多朋友,並成為不受歡迎的人。有爭執習慣的人,多半是胸襟狹窄,如吹毛求疵,好與人為難,或脾氣怪癖,或自大好勝或患有心理上的毛病,因此,切不可養成爭執的習慣。

由於生活方式、觀念及行為習慣的不同,在人與人之間的接觸中,摩擦似乎是不可避免的,有的人能及時潤滑而避免衝突,但衝突仍然是常見的。請看下麵兩個陌生人為“一隻腳丫子”的爭執,是多麼激烈。

在夏季一列長途客車上,兩位青年旅客發生了一場爭執,甲乙互不相識,在硬座席車廂麵對麵坐著。甲像個知識分子,有點無賴相。

列車行駛一段時間後,乙將一隻腳丫子伸到了甲的兩腿問的空當中,甲自然很不高興,他強忍怒火笑著說:“同誌,你把腳丫伸在別人鼻子底下,是不是不太好,出門在外要注意禮節!”

乙仰在靠背上,蠻橫地說:“什麼裏節、外界的,你嫌礙事可以到別的位置去嘛!”甲隨即反駁道:“我是憑票號坐在這裏的,我這票號上規定一人一座,並沒規定除我本人外,還得容放另外一個人的‘腳丫子’,我又憑什麼再去霸占他人的座位呢?再看看你自己的票號,是不是上麵寫著除你一人一座外,還可以把你的一隻腳任意放到他人的座位上?如果你有這個權利,你就有理,如果沒有,你就無理。無理耍蠻是不行的!你若不懂,好辦,把列車長或列車員找來,或者讓全車廂的人評評理,如果你同意,就這麼辦!”乙無可奈何地說:“好了,好了,算你對還不行嗎?”說著便把“腳丫子”撤回去了。

生活中類似的爭執,可以說無處不有處處有,無時不有時時有。它可以發生在家庭裏、辦公室裏,以及一切有兩人以上的場合下。它的發生甚至是不可預測的。

爭執雖然都是些司空見慣的事,但若處理不好,心裏便會產生煩惱。要想在爭執中取勝,首先要增強自己的知識和修養,這是爭執的底蘊。如果“肚子裏”空虛,就沒有爭執的底氣,遇上強手,你隻有叫苦。

爭執時一定要情和理相融,如果隻有理而沒有情,說話“好像一把鋒利的刀”,讓使用它的人滿手流血。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就如列車通向“積極爭論”的雙軌,缺一不可。

人性是很脆弱的,易被擊垮也易被扶起,往往一兩句話就能起到這種作用。所以要“口”下留情,適可而止,給別人一個台階。特別是和熟人爭執,切忌柬可“揭短”,否則就傷害了對方的自尊心。比如說話尖刻,居高臨下的真,屑眼神,嘲諷甚至侮辱性的詞句,這樣做,好像氣勢洶洶,其實正反映了說話人的毫無修養,這時,即使非常在理,卻也難能讓對方心悅誠服。相反,連會引起在場的其他人的反感。

爭執取勝的技巧方法很多。一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在上述例子中,“我又憑什麼再去霸占他人的座位呢?”是一語雙關,針對乙的霸道而言的。二是以理服人。上述例子以“票號”為依據,“規定一人一座,並沒規定除我本人外,還得容放另外一個人的‘腳丫子”這是人所共知的簡單道理,乙自己也清楚,在此證據下乙隻有服輸了。另外,讓列車長或列車員乃至全車廂的人評理,乙不想在眾人麵前落個沒趣,招到群起而攻之,這也是乙服輸的原因之一。三是聲東擊西的幽默答辯。爭執,實際上是一種智慧和修養的較量,隨機應變是取勝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