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方或者某人提到了彼時、彼地、彼人的某些材料的時候,你可以很輕鬆地利用這些材料介入你所要說的話題。並借此引發交談。

在跟陌生人交談的時候,比如說你在參加一個朋友的party的時候,麵對很多陌生人,其中有一個陌生人突然問你“你是主人的老鄉還是老同學”的時候,你順勢引出自己的話題。

巧妙地回應弦外之音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不久,美國出生的女權主義者南希?阿斯特到布雷尼宮拜訪。丘吉爾熱情地接待了她。在交談中阿斯特大談特談婦女權力問題,並懇切希望丘吉爾能幫助她成為第一位進入眾議院的女議員。

丘吉爾嘲笑了她的這一念頭,也不同意她的一些觀點,這使這位夫人大為惱火。她對他說:“如果我是您的妻子,我會在您的咖啡裏下毒藥的。”

丘吉爾溫柔地接著說:“如果我是你的丈夫,我就會毫不猶豫地把它喝下去!”

丘吉爾巧借弦外之音,既針鋒相對,反駁了對方,又不會讓場麵太尷尬。可以說,不失尊嚴,又考慮到了對方的感受。

在某些場合,懂得變通,巧用話外之音能使化腐為神奇,博得喝彩。

有一次,周恩來接見美國記者,有個不懷好意的記者挑釁地問:“總理閣下,你們中國人為什麼把人走的路叫馬路呢?”周恩來總理聽了,很自豪地回答說:“我們中國走的是馬克思主義之路,簡稱為馬路。”

那個記者聽後啞口無言,一副窘態。周總理這一妙答,既維護了中國人的尊嚴,又巧妙地回擊了那個美國記者。真可謂藏鋒處鬼神莫測其淵。

察言是一門很有學問的技巧。生活中有大量的話不用直接說出來,話裏帶出來就行了,更有不能直言的意思,得靠暗示來表達。這就要求我們要善於聽出話外之意,弦外之音,這樣才能更好地跟人溝通,在交流時更好地把握對方的意思。

人內心的思想,有時會不知不覺在口頭上流露出來,因此,與別人交談時,隻要我們留心,就可以從談話中深知別人的內心世界。

含蓄,是中國人講話的普遍特點。一般而言,他們有什麼意圖不會直接說出來,而是迂回委婉地講出。聽話人需要細心領悟與揣摩,若聽不出“弦外之音”。則很難與對方繼續交談下去。

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聽到一些人這樣埋怨:“我簡直是對牛彈琴,不管我用多少暗示,他就是不明白我的意思。”的確如此,在與人交談的過程中,有很多人總是不明白對方的意思:聽不懂對方的暗示。換言之,也就是聽不懂對方的“弦外之音”,搞不清對方的真正心理。

不乏有這麼一些人,他們總是“話裏有話”,如果不仔細琢磨就很難弄清楚他真正想要做什麼,進而也就會形成一些誤解。例如,有些人總是喜歡說一些與他的真正意思相反的話,看見商品的價格昂貴質量卻一般時就會說:“你們的商品不錯嘛,質優價廉。”但是語氣中卻流露出一絲不屑。此時,銷售員如果把這句話理解成是客戶對自己商品的讚美,就大錯特錯了。

還有一些人,他們的一句話中可能包含著多種意思,究竟哪一種才是他們想要表達的真正含義呢?這就要求對方有一定的領悟能力,能夠從話語的複雜意思中領悟到他們想要表達的真正意思,這樣才會了解對方的內心,贏得對方的好感,並進而使他們對你產生信賴。

談話當中,你要學會聽出譏諷、嘲笑、挖苦之類的特殊語。如果說話人是利用會話隱含來侮辱人,聽話人就更應注意了。聽話人不僅要善於聽出對方的惡意,而且必要時可以“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給對方一個含蓄的回擊。

據說,有一位商人見到詩人海涅(海涅是猶太人),對他說:“我最近去了塔希提島,你知道在島上最能引起我注意的是什麼?”海涅說:“你說吧,是什麼?”商人說:“在那個島上呀,既沒有猶太人,也沒有驢子!”海涅回答說:“那好辦,要是我們一起去塔希提島,就可以彌補這個缺陷。”

這裏商人把“猶太人”與“驢子”相提並論,顯然是暗罵“猶太人與驢子一樣,無法到達那個島”,而海涅則聽出了對方的侮辱和取笑,回答時話裏有活,暗示這個商人是個驢子,使商人自討沒趣。

言談能告訴你一個人的地位、性格、品質及至流露內心情緒,因此聽弦外之音是“察言”的關鍵所在。隻有正確地“察言”,才能在和他人的交往中把握他們的想法,更好地溝通。

比如又是周末了,女朋友想要趁機去商場購物,她可能會這樣給你說:“親愛的,你禮拜天有事嗎?我想去商場買些東西。”此時你要理解她的用意,她不是單純地告訴你她想去購物,而是想要你陪她一起去購物。這時;你如果把她的話放在一邊,開始談論自己的事情,她表麵可能會若無其事,但內心肯定很失望。

而作為銷售員,常常聽到客戶說這麼一句:“我再考慮一下”,它就包含著多層意思。可能是客戶真的想要認真地考慮一下到底是買還是不買,也或者是他們認為價格方麵不太合理;還有可能是認為眼前的商品對自己來說並沒有太大的使用價值,再有可能是怕傷彼此雙方的麵子,委婉地提出拒絕。

當然,當你與領導接觸多了,你會發現領導的話很值得揣摩。例如,剛到公司不久,領導找你談話:“你到公司還沒多久,工作成績不錯,以後有什麼打算呢?”這句話中就含有領導的特殊意圖,他可能就是在考察你的工作心態。你若坦率地說出自己的理想誌向,他會以為你過於幼稚、缺乏城府;你大談自己的事業理想,他可能會認為你隻是把公司當成一種跳板。所以,一定要“三思而後說”。

僅僅一句簡單的話,在不同的情境之下用不同的語氣說出來,其中的含義就有可能不同。所以,要想把握對方的弦外之音,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要努力根據對方的交談內容、聲音大小、語速快慢、表情神態、肢體語言、具體語境來分析,對方不同的表現中會暗含著不同的意思。因此,交談的過程中,我們很有必要努力發現對方的每一個細微的表情和動作變化,進而洞察出他們真正的心理。

下麵為你提供些小經驗,希望以後你能準確聽出別人的話外音:

當對方突然停止談話,你要領會對方的用意;

當對方談話的語氣突然改變時,你要留意是否有話外之意;

當對方認真地看著你並將一句話重複著說時,一定含有弦外之音;

當對方故意做出暗示的肢體動作或特殊表情時你要明白他的意思;

對方想插話,欲言又止,你結合自己剛才的言語要推斷出他想說什麼;

對方的個別音調加重時,要仔細揣摩是否有什麼意圖;

當你不經意的言語引起對方的注意時,你要做事後猜測;

對方欲言又止,必要時你可追問一下下麵的話。

談話結束時仔細觀察對方有無特殊的舉止;

散席前對對方最後的幾句話要特別留心;

如果你能夠做到以上所說的這些,你會愈來愈覺得能找到口才藝術的奇妙性。研究交際中的對話是一種很有趣的享受。聽出弦外之音,並能巧妙地回應,你就是口才高手了。

成功需要能言善辯

古代有這麼一個國王,一天晚上做了個夢,夢到滿嘴的牙都掉了。這個時候,他就找了兩位解夢的人。國王說:“滿口牙怎麼全掉了,到底是為什麼?”第一個解夢的人說:“皇上,在你所有的親屬都死去以後,你才能死,一個都不剩。”皇上一聽,心裏非常不高興。而第二個解夢人卻這樣說:“至高無上的皇上,您將是您所有親屬當中最長壽的一位呀!”大家看一看,第一個人把皇帝說生氣了,皇帝龍顏大怒,杖他一百棍;然後,拿出一百個金幣,獎給第二位解夢的人。同樣的事情,同樣的內容,為什麼一個挨打,一個受獎呢?受獎的這個解夢人,他成功了。他成功靠什麼?靠他的口才。

在當今社會,大到修身、治國、平天下,小到求職、戀愛、普升和謀發展,哪一件事能離得了能言善辯呢?你是真是很羨慕別人健言善辯?通過努力,你也能夠具有良好的口才。任何事情的成功並非一日之功。日日行,千裏不在話下;天天讀,萬卷亦非難事;時時練,講話能力就會日量增強。到那時,你就會口吐蓮花,笑傲江湖;妙語連珠,平步青雲。

紀曉嵐的口才好,乾隆皇帝知道他能言善辯,機智敏捷。有一天,乾隆皇帝說:“紀曉嵐!我問你:何為忠孝?”紀曉嵐說:“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為忠;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為孝。合起來,就叫忠孝。”紀曉嵐剛答完,乾隆皇帝就說:“好!朕賜你一死。”紀曉嵐當時就愣了,心想,怎麼突然賜我一死?但是皇帝金口玉言,說啥算啥,紀曉嵐隻好謝主龍恩,然後走了。一出去以後,乾隆皇帝想:這紀曉嵐可怎麼辦呢?不死,回來,就是欺君之罪;死了真可惜,手下少了一個棟梁之才。乾隆皇帝轉念又想:都說紀曉嵐有能耐,能言善辯,我看你紀曉嵐今天怎麼辦?

也就是半炷香的工夫:紀曉嵐哈氣帶喘地就跑了進來,撲通就給乾隆皇帝跪下。乾隆:“大膽,紀曉嵐!朕不是賜你一死嗎?你為什麼又回來了?”紀曉嵐說:“皇上,臣去死了,我準備跳河自殺,我正要跳河,屈原突然從河裏出來了,他怒氣衝衝地說,想當年我投汨羅江自殺的時候,是因為楚懷王昏庸無道;當今皇上皇恩浩蕩,賢明豁達,你怎麼能死呢!我一聽,就回來了。”事已至此,乾隆皇帝自己不得不解嘲地說:“好一個紀曉嵐,你真是能言善辯啊!”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曆史的古國,浩如煙海的詩詞佳句等代表著輝煌的傳統文化,而且口才的作用有著可圈可點的曆史:孔子運用口語藝術開展教育;晏子口才不凡;蘇秦以雄辯之才掛起六國相印。他們憑著善辯的口才,推動了社會的進步,甚至改寫了曆史的篇章。

其實,能言善辯與成功有著很大的關係。有這麼兩個小車司機,最後精簡,必須下崗一個,留一個,這不是競爭上崗嗎?第一個司機講了十來分鍾,他說他自己將來要開車,一定把車收拾得非常幹淨利索,遵守交通規則,而且會保證領導的安全,一定要做到省油。第二個司機,三分鍾就結束了。他說過去遵守了三條原則,現在他仍會遵守三條原則,如果今後用他,他還會遵守這三條原則:第一,聽得,說不得;第二,吃得,喝不得;第三,開得,使不得。聽得,說不得,意思是說,領導坐在車上研究一些工作,往往都是保密的,我隻能聽,不能說,不能泄密。吃得,喝不得,就是說,經常陪領導到這兒那兒開會,最後總得吃飯吧?我也得吃,但是千萬不能喝酒,這叫保護領導的生命安全。第一保密,第二保護領導的生命安全,第三開得,使不得。你別看我開車,但是領導不用的時候,我也絕不為了己利私自開車,公私分明。可想而知,能言善辯使第二個司機獲得了成功。所以擁有一副好口才,走到哪裏都能夠發揮良好的作用,能言善辯是可以創造價值的。

說話要注意場合

不管一個人有多麼好的表達能力,也要注意說話場合。一個會分場合說話的人是非常受歡迎的。

一位畢業於某高等院校中文係、勤勤懇懇工作了幾十年的老教師退休了。為此,學校為他和另一位曾多次榮獲過“先進”的退休老同誌舉行了一個歡送會。會上,領導和同事對他們的工作和為人進行了熱情洋溢而又非常得體的肯定和讚揚。相比之下,對那位曾多次榮獲過“先進”的老同誌的讚譽則比較多。當輪到兩位受歡迎的退休老同誌致答詞的時候,他們對大家的讚譽表示了誠摯的感謝。

此時,會場裏充滿了一種令人動情的場麵。作為答謝,話本該說到這裏為止,然而,那位老教師卻並未就此停止,作了頗為欠缺的聯想和發揮:“說到‘先進’,十分遺憾,我從來也沒有得過一次……”這時,坐在他對麵的、平日與他相處得不太融洽的一位青年教師突然搶了話頭:“不,那是我們不好,不是你不配當‘先進’,是怪我們未曾提你的名。”話語中帶著一種不肯饒人而又讓人感到十分難堪的“刺”,冷不防地老教師的眼角眉梢被“刺”出了一股感傷的表情,一時間會場中出現了一種不悅的尷尬氣氛。

一位領導見形勢有些不妙,就馬上把話茬給接了過來,其實應該緩和一下氣氛,避開讓大家敏感的“先進”這個話題,轉而談論其他的話題。但是,他卻反反複複地勸慰那位退休老教師,叫他對“先進”的問題不要太在意,說沒有評過“先進”,並不等於不夠先進,先進不僅在名義,更要看事實等與“先進”有關的話,一席話,等於是把本應避而不談的話題作了重複和引申,使本已尷尬的局麵顯得更加尷尬了。

從這個故事中,可以引出幾點發人深省的教訓:一是那位退休老教師的教訓:在說話時不應該作無謂的比照。比照是談話中十分常用的一種手法,用得好,可以使雙方的語言產生某種積極的效果。在退休歡送會這樣的場合,別人所說的一般都是一些非常富有情感而又不失真的比較得體的人情話。對於這種充滿人情味的好話,聽話者要善於傾聽,善於應答,但是沒有必要拿別人的長處來衡量自己的短處,從而引起自己的不快。二是那位青年教師的教訓:不應該在別人失意之火燃燒時更進一步地火上澆油。在與人相處時,很難避免會發生這樣那樣的不愉快,在一位勤勤懇懇工作了一輩子的老前輩即將退休時,盡管由於老先生平時在某些方麵不善為人處世而與自己傷了和氣,然而在歡送會這種場合,我們不能乘別人一時失言,抓住別人的缺點不放,在說話時應該理解“得饒人處且饒人”這句話的含義。為了圖一時之痛快而說出那些不合人情味的刻薄話是欠妥的行為。在這種場合,不管怎樣,還是要在“歡”字上多考慮一些,“歡送歡送”,“歡”而“歡”之,要盡可能地多留一些美好的東西讓人回味。三是那位領導的教訓:作為領導者知道這種情形再繼續談下去會出現十分尷尬的局麵,所以應該避開使大家敏感的話題。然而,從具體應變能力和言語技巧一麵來看,卻又顯得十分不合乎情理。應當避開“先進”這個讓大家敏感的話題,巧妙地把話題岔開,使歡送會的氣氛由暫時的不歡而重新轉到歡快的氣氛當中去,並順勢掀起新的高潮,而不是像那位領導一樣在敏感的話題上嘮叨不休。所以,是否能機敏地避開一些不宜多說的話題,對領導者的領導能力也是一種既合理又非常好的檢驗。

因此,說話要注意場合。不看場合,隨心所欲,信口開河,想到什麼說什麼,這是“不會說話”的人的一種拙劣的表現。“人”總是在一定時間、一定地點、一定條件下生活。在不同的場合,麵對著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從不同的目的出發,就應該說不同的話,用不同的方式說話,這樣才能收到理想的言談效果。交談中不要忽略在座的每一個人,我們在與多數人見麵時,多半隻會注意到一群人中的主體,而忽略了其他的人。但是我們通常都沒有想到,如果得不到陪客的支持,那麼事情同樣也不會得到圓滿的成功。再說,既然是同席,多多少少都應該參與大家所討論的事情。

當我們與許多人交談時,切莫忽視了在座的每一個人,若有一個人因被你怠略而覺得受了冷落,並由此對你產生不滿,過後,他至少會讓所有的人都對你產生不滿。所以,說話要分場合和對象。

沉默是一種美德

藝術家說,沉默是一種魅力;思想家說,沉默是一種美德;哲學家說,沉默是一種成熟;科學家說,沉默是一種發明。其實,沉默是一種難得的心理素質,也是一種可貴的處世之道。

沉默是金,懂得沉默也是一種能力。適時的沉默是低調做人的智慧金訣。巧妙地應用它,將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

周武王伐紂王取得殷後,聽說殷有個長者。武王就去拜訪他,問他殷之所以滅亡的原因。這個長者回答說:“大王想知道這個,那麼就讓我在中午的時候來告訴你吧。”然而到了中午,那位長者卻沒來,武王因此很生氣,暗暗責怪他。可周公說:“我知道了,這位長者真是一位君子呀!他義不誹主。正如和人約好了而不來,言而無信,這不正是殷之所以滅亡的原因嗎?這位長者已經以他的行為告訴大王答案了。”

沉默是智慧,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說:“多說話並不表明有才智”,卡蒂爾有句名言:“雄辯是銀,沉默是金。”生活中無數事實告訴我們,必要的沉默不是軟弱,而是理智和大度;不是冷漠,而是內心深處的安寧和淡泊;不是消沉和放棄,而是奮進的前奏。人總是在飽經世間的喧囂和爭鬥之後,才歸於恬淡和平靜,才徹悟沉默是無價之寶。

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簡潔地表達你的看法,然後保持沉默,留一個寧靜的空間給別人去慢慢思考。在你批評別人時,適當的沉默可能起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通常來講,當你批評他人時,那人一定情緒相當激動。他可能不但不虛心接受意見,而且還會反唇相譏,使出渾身解數為自己開脫。這時,你就需要保持沉默。你的沉默、你的無言是對當事人的一種威懾。這既顯示出了你寬廣的胸懷與大度的品格,又給對方留有思考的餘地,他的態度也會就此改變。你的沉默並非是對矛盾的回避、對錯誤的遷就,而是在提醒對方,冷靜才是解決問題之道,在無聲的戰場上,情緒越是強烈的人,越是會陷入被動的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