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由於交往手段的日新月異,交往範圍不斷擴大,希望得到別人理解、接納的心理需求日趨強烈,越來越多的人都想在交際場上穿梭自如、風度翩翩、魅力無窮,成為令人刮目相看的佼佼者,這就顯示出說話的重要性。

開口說話就要贏

小劉是北京一家圖書公司的銷售部經理,一次到哈爾濱去見幾個非常重要的客戶。剛下火車,他就對前來接他的客戶抱怨說:“哦,老天,我不敢想象你們是怎麼在這個城市生存的。這鬼天氣,簡直要把人給凍成冰棒了。”他的客戶,一位哈爾濱人,頓時感到非常受挫,剛才的熱情霎時就變得和哈爾濱的天氣一般。但是,他還是很有禮貌地附和他,和他一樣抱怨哈爾濱的天氣。接下來,小劉談到他們公司新出版的書是多麼出色,多麼新穎,但絲毫不能夠引起客戶的興趣。

小劉的失敗就在於他根本沒有認識到開場白的重要性。他和客戶見麵的第一句話就讓別人覺得心理很不舒服,對他的印象也會大打折扣,而且很難再做出任何改變。所以,後來的談判不成功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試想,如果小劉下飛機後對客戶說的第一句話是:“哦,這邊天氣實在是太冷了,我真佩服你們有這麼強的意誌力。”可能接下來的事情會是另外一番樣子了。

生活中,很多人長得很漂亮,打扮得也是光鮮靚麗,但是開口說話的時候,第一句話往往就讓人厭惡不已,立馬就想從他身邊走開。但是,有的人開口說完第一句話,你總是會迫不及待地等他說下去。造成兩種截然不同現象的原因何在?是因為後者一開口就抓住了對方或好奇或親近等不同心理,在短短的一兩分鍾內就吸引住了他們,讓他們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接下來所要講的話上。

畢業晚會上,輪到係主任給大家講話時,他走上演講台說:“我本來想趁這個機會祝福大家以後的人生一帆風順,但開口的時候又覺得這個祝詞不妥。”一句話,讓大家疑竇叢生,不知道係主任葫蘆裏賣的到底是什麼藥,於是都屏氣凝神地聽了下去。係主任接著說:“我覺得說祝你們人生道路一帆風順就像祝某人萬壽無疆一樣,這是一個美麗而又空洞的謊言。人生漫漫,必然會遇到很多困難和挫折……”

很多年過去了,當年的學生們還對係主任的話記憶猶新,而且給他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啟示。眾所周知,“一帆風順”是生活中最常見的吉祥語,但是係主任卻反彈琵琶,從它的對立麵闡述了一個深刻的道理。最重要的是,他的第一句話宛若平地驚雷,起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當年,連戰來北京訪問的時候,曾經在北京大學做過一個演講,這次演講十分成功,給在場的每個人都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事實上,他這次報告的成功,與他的開場白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他演講的第一句話是這麼說的,他說:“台灣媒體報道說我今天回‘母’校,母親的學校。這是一個非常正確的報道。”說完這句話,整個會場爆發出了雷鳴般的掌聲。為什麼他會受到如此熱烈的歡迎呢?是因為他的地位嗎?還是聽眾僅僅是出於尊重?兩者都不是,是因為連戰先生的第一句話就抓住了聽眾的心。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在兩岸還未實現統一的今天,能夠聽到一位來自台灣的人士講一句這樣的話,在場的聽眾內心會是怎樣一種感受。一句話,他就說到了每個人的心裏,觸動了聽眾的愛國主義心弦。霎時,他的形象也變得高大起來,整場演講,每個人都聽得聚精會神。

因此說,當我們開口與人談話的時候,第一句話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我們能夠一開口就留給別人一個好印象,讓他覺得你不錯,有十分想和你交談下去的強烈願望。如此,也就意味著你這次的談話成功了一半。反之,如果你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或者意識到了,但沒有注意說話的技巧,也許一說話就注定了你的結局。

一句好的開場白常常可以開始一場非常成功的談話,因為第一句話常常是別人對你判斷的標準。抓住對方的心理,為接下來的對話開個好頭需要注意運用以下幾點:如果在與對方交談的時候,對方有時候揣摩不透你真正的意圖所在。此時,你最好能夠一開始就說明你的目的,這樣一方麵消除了對方的疑慮,另一方麵又顯示你的坦誠,對方會在不自覺間對你產生信任;還有在開口說話之前,如果發現聽眾的心理非常緊張,可以適時地幽默一把,讓他們緊張的心理變得輕鬆。如此,他們不僅會對接下來的話題有興趣,還會覺得你整個人很隨和,容易讓人親近;另外,開場白的套路有很多種,但並不都是通用的。因為你要麵對的聽眾並不是固定的某一種類型,他們有著各種各樣的心理。這時候你就需要根據眼前聽眾心理的不同來選擇不同的開場白。我們知道,聽眾對普通平庸的論調大都不屑一顧,但是如果你能夠發人未見,用別人意想不到的見解引出話題。聽眾的好奇心就會膨脹起來,他們會急不可耐地聽下去。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與人交談的時候,開場白是至關重要的。如果你能夠在說第一句話之時準確地把握住對方的心理,把話說到他的心坎裏,那麼,就意味著你與對方的談話已經邁向成功。

共鳴是溝通的切入點

春秋時期,楚國有一位著名的音樂家,他的名字叫做俞伯牙。俞伯牙從小非常聰明,天賦極高,非常喜歡音樂,他拜當時很有名的琴師成連為老師。三年之後,俞伯牙成了一名非常傑出的琴師,但讓他感到苦惱的是,雖然很多人喜歡聽他彈琴,但真正能聽懂他的曲子的人幾乎沒有。有一天,俞伯牙乘船沿江周遊,船行到一座高山旁邊時,突然下起了大雨,於是他將船停在山邊避雨。俞伯牙耳聽淅瀝瀝的雨聲,眼望雨打江麵的生動景象,頓時琴興大發開始彈奏。忽然,他感到琴弦上有異樣的顫動,這是琴師的心靈感應,說明附近有人在聽琴。俞伯牙走到船外,果然看見岸上樹林邊坐著一個打柴人,也就是鍾子期。俞伯牙將鍾子期請到船上:說:“我為你彈奏一首曲子好嗎?”鍾子期立刻表示洗耳恭聽。俞伯牙即興彈奏了一曲《高山》,子期讚歎道:“多麼巍峨的高山啊!”他又彈奏了一曲《流水》,子期讚歎道:“多麼浩蕩的江水啊!”俞伯牙又佩服又激動,對鍾子期說:“這個世界上隻有你才懂得我的心聲,你真是我的知音啊!”於是兩人結拜為生死之交,並約定俞伯牙周遊完畢要去鍾子期家拜訪。

後來,俞伯牙如約來到鍾子期家,但此時子期已經不幸去世。伯牙聞聽悲痛欲絕,跑到子期墓前為他彈奏了一首充滿懷念和悲傷的曲子,然後站起身,將自己視為生命的琴砸碎於子期的墓前,從此再沒有彈過琴。

這個“高山流水”的故事,是尋找共鳴的最高境界。我們閱讀文學作品,或者欣賞藝術作品,都有過這樣的審美經驗:當我們閱讀一部文學作品,到動情的時候,或者怦然心動,或者潸然淚下。當我們欣賞一幅藝術名畫,比如說,描繪大自然的背景的油畫,這個時候我們可能瞬間感到天地萬物與我合一,感到自己與大自然的一種契合。而這正是共鳴的作用。

人們常說的一句話是“跟著感覺走”,雖然很多理智的人對此不屑一顧,但不得不承認的是,人無論做什麼事,常常會被感覺左右著。交朋友也是如此,感覺對了,便繼續交往,感覺不對,則淡淡相處。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人們的態度、觀點、文化背景、年齡、性別、興趣、愛好、地位和經曆等方麵的相似性,可以增加彼此之間的吸引力。這種相似性類似於物理學上所說的“固有頻率”,當兩個物體之間的頻率達到一致時,它們之間就會引起共鳴,這個頻率就叫做“固有頻率”。如果在與朋友進行交往時,能找到和對方一致的“固有頻率”,就更容易交到好朋友。

人際交往需要有共鳴的情境。每個人在與別人的交往中都存在“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心理,人人都希望得到一種認同,而不是走到哪兒都聽到別人反駁他。所以你如果可以找到兩個人的共同點一一你和別人相似的地方,你就可以繼續進行下麵的話題。

要引起他人的共鳴,達到接近對方的目的,首先就要知道如何使自己的“固有頻率”和對方的“固有頻率”一致,也就是要尋找共鳴點。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每個人的社交圈,實際上都是以自己為圓點,以年齡、愛好、經曆、知識層次等共同點為半徑構成的無數同心圓。共同點越多,圓與圓之間重疊的麵積越大,共同的語言也越多,也越容易引起對方的共鳴。因此,在與他人交流時,一定要留意共同點,並不斷把共同點擴大化,對方談起來才會興致勃勃,談話才會深入持久。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當然更不會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即使是同一父母孕育出來的雙胞胎,也不會完全相同。所以,想要找到一個和自己理想中的朋友完全一致的人,基本上是一件不太可能的事情,而且也是完全沒有必要的。比如,雖然你的脾氣與他不同,但你們的興趣愛好相同,你們都喜歡聽音樂會,談起巴赫與貝多芬,你們就有說不完的話,這時,你們就要秉承“求大同存小異”的態度,忽略彼此間的不同之處,盡量找出兩入之間的相似點,隻有這樣,雙方才有可能感受到彼此的吸引力,進而產生想要接近和進一步交往的欲望。

一個度假的大學生和一位在法院工作的年輕人,在一個共同的朋友家聚餐,經主人介紹認識後,兩人談了起來,慢慢地兩人都發現對社會上的不正之風的看法有共同點,不知不覺地展開了討論,他們從令人發指的社會現象,談到這些現象產生的土壤和根源,從民主與法製的作用,談到對黨和國家的期望。越談越深入,越談雙方距離越短,越談雙方的共同點越多。事後雙方都認為這次交談對兩個人都有益處。

其實,人與人之間的共同點是很多的,不要怕和一個陌生人找不到相同的話題,隻要你認真地去詢問就可以找到。也許在與人交談的過程中,你就會發現你們是同樣的人或者有著相似的經曆,或者你與對方也許對某種東西或者某種觀點有著類似的看法等。於是,當別人說的話正符合你的意見時,你一句很簡單的“對啊!我同意”或者說“太好了”,就可以拉近你們的距離,找到你們共同感興趣的話題。

你可以學會觀察人,每個人的心理狀態、精神追求、生活愛好等,都或多或少地要在他們的表情、服飾、談吐、舉止等方麵有所表現,隻要你善於觀察,就會發現你們的共同點。再者你也可以根據第三者的介紹了解談話人的愛好,或者是在你們的談話過程中,學會揣摩,提出你的問題,探索你們倆之間的共同點。

當你想進一步了解一個人的時候,聊共同的話題,就會增加你們倆對事物的看法,更重要的是你會得到對方的認同,對方會覺得和你談得來,有可談之處。

尋找共同點的方法很多,譬如,麵臨的共同的生活環境,共同的工作任務,共同的行路方向,共同的生活習慣等。隻要仔細發現,陌生人無話可講的局麵是不難打破的,這些方法都是簡單有效的。

如果你去朋友家串門,遇到有陌生人在座,作為對於二者都很熟悉的主人,會馬上出麵為雙方介紹,說明雙方與主人的關係,各自的身份,工作單位,甚至今性特點,愛好等,細心人從介紹中馬上就可發現對方與自己有什麼共同之處。

一般說來,小孩子喜歡別人誇獎他的玩具和他的“小作品”;戀愛中的男女比較在意別人對自己戀人的評價,也樂於和別人談論他們喜歡的人;對於剛剛做了媽媽的女人,你誇讚孩子健康、可愛,她肯定會特別喜歡你;如果某個人的兒子學業有成,或者事業如日中天,隻要你稍微提及,這位父親肯定會將他兒子當做傳奇人物來講述……

另外,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要主動向對方敞開自己的心扉,讓對方增加對你的了解,才能讓對方願意接受你。不過坦誠也是要講究合適的時間地點的,應該首先考慮到對方的接受程度,再進行適當的坦誠,否則也許會把對方嚇跑。而在換了新的環境,想交新朋友之前,不妨來做點功課:比如了解對方的喜好,以找到共同的愛好和話題;主動寒暄,打破與新朋友之間的隔閡;還要記得展現真實的自己,用真心才能換得好朋友。

共鳴是交朋友的理想境界,也是溝通的切入點。能夠找到彼此的相似之處,對於進一步的了解將有極大的幫助。

巧妙掌握說話的時機

一個印刷廠的老板一直想處理掉一台很久的機器,得知另一家公司打算購買後,感到非常高興,並且決定和雙方進行談判,爭取賣一個好價錢。經過對這台舊機器的仔細核算之後,他決定以200萬美元的價格出售。為了談判能取得成功,他甚至想好了應付對方問題的理由。 當他真的坐到談判桌前靜下心來談判的時候,他的內心深處仿佛有個聲音在說:“沉住氣,沉住氣,讓對方先開價。”

終於,果然不出所料,買主按捺不住了,開始自顧自的滔滔不絕地對機器進行了一番褒貶,之後他原本以為賣主應該提出價錢了,可是出乎他意料的是,賣主依然一言不發。就這麼僵持了幾分鍾,買主終於說:“我們可以付您300萬美元,一個子也不能多給了。”可以想象,當時賣主聽到這個數字的時候,心裏是多麼高興;不到一個小時,買賣成交了,因為一段時間的沉默,賣主獲得了100萬美元的額外收入。

賣主之所以能夠獲得更高的售價,是因為他知道,說話一定要選好時機。反過來也就是說該沉默的時候就應該選擇沉默,如果這些沉默一旦運用到了點子上,就會和優美的語言一樣產生同樣的表現力,就好像音樂中音符與休止符一樣,讓音樂產生更完美的和諧,甚至是更強烈的效果。能夠巧妙地掌握說話的時機,也就會達到同樣的效果。

母親在我們兒時講過一句話:“有什麼事,等你父親吃完飯以後,再去求他。”為什麼求父親辦事要在飯後去說呢?這其中暗含著一個非常深刻的哲理一一說話一定要把握好時機。就上麵的這句話而言,主要是因為飯後人的情緒比較穩定,心情比較好,此時找他說話辦事他更容易答應。

一個人說話的內容無論如何精彩,但如果時機掌握不好,也無法達到說話的目的。因為聽者的內心,往往隨著時間變化而變化。要對方聽你的話或者接受你的觀點,應選擇適當的時機,這是十分重要的。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實驗地點選在甲、乙兩個路邊攤上。在甲路邊攤上,實驗人員吃晚飯故意放下10美元硬幣;而在乙路邊攤上,實驗人員吃過飯後沒有放錢。當然,在路邊攤吃飯的其他人並不知道他們自己是實驗對象。當這些人吃過飯準備離開的時候,實驗人員抱著一堆書籍之類的東西從他們麵前走過,而且故意讓書落到地上。這時,真正的實驗開始了,到底會有多少人幫助撿起落下的東西呢?

實驗結果表明,在那些沒有撿到錢的人中,隻有7%的人員已幫助撿起落下的書本;而在路邊攤撿到錢的人當中卻有88%以上的人幫忙撿書。我們從中不難得到這麼一個啟示:在別人心情好的時候向他們求助,很可能就會如願以償。這個7%與88%的對比實驗,就說明了人在好心情下樂於助人的規律。

把這個實驗延伸到我們平時與人的交談說話中,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我們與人談話找準時間是很重要的了。我們知道,在人心情好的時候,看什麼事情都非常順眼。此時,與他溝通的機會也就非常多,你達到目的的可能性也就很大。在很多時候、很多情況下,即使是最壞的問題,當選擇了一個好的說話時機,通常也能夠獲得他人的理解。

所以,與人的談話溝通並不在於你究竟溝通了什麼事情,重要的是你選擇了什麼時機、什麼情景以及與什麼人溝通。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謂的“好心情效應”,它的引申義為:說話時機大幹說話內容。

很多人也已經意識到與人談話的時候一定要把握好說話的時機,但是怎麼才能夠找好說話的時機呢?其實,不同的語言環境,不同的場合,都有其最佳的說話時機。例如在下麵的幾種情況下,你就可以堅持這樣的原則。

在領導心情比較好的時候,可以適當地向其提建議,但是千萬要把握好“度”,最好能夠點到為止,千萬不可破壞他的好心情。

在領導向你征求意見的時候,你可以輕描淡寫地說說。但不可以竹筒倒豆子一樣,什麼都說了,話語過多反倒是捅了“馬蜂窩”,自討苦吃。

在領導某件事情失敗的時候,你也可以趁機勸諫一下,但是一定要旁敲側擊,而不能單刀直入,否則領導就會認為你很自負或者你根本就是在幸災樂禍。

說好話要善於選擇雙方都感興趣的話題,這樣就能更好地交流,不管是說好話,還是說不好的話,對方都比較容易接受。

由於各人的閱曆不同,對事物的認識也就不盡一致,各人觀點的分歧、碰撞、交鋒在所難免。因此,在這種時候說好話,就得根據對方的閱曆和對事物的認識作相應的調整。

在交談過程中每個人都有表現欲,同時也就有被發現、被承認、被讚賞的內在心理需求。因此,在和對方交談的時候,一定要滿足對方的這種欲望,不要一味地向對方說好話,適當地多留一點空間給對方充分的表現他自己。

在眾多人都沉默的時候,如果你發現其實其中的很多人都喜歡同一個話題,於是,你提出大家所關心的話題,也就一定能得到大多數人的讚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