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難得需珍惜
【南懷瑾語錄】
大家交朋友,常引用曆史上管鮑之交,把管仲與鮑叔牙的交情,來比擬知己之交,但要真正達到那個程度太難了。中國五倫之道,朋友一倫是很重要的,也很難的。朋友能夠交到這樣,談何容易!普通人隻看現實,所以介紹管仲等等的故事給諸位,我們要知道交友之難,待友之難,以及得一知己之難。
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他這個“遠”字是形容知己之難得。我們有句老話:“人生得一知己,死而無憾。”任何一個人做了一輩子人,包括你的太太、兒女、父母在內,可不一定是你的知已,所以人能得一知己,可以死而無憾。一個人哪怕轟轟烈烈做一輩子,不見得能得一知已,完全了解你。
在人生的旅途中當中每個人都會遇到不同的困境,在這個時候如果您交到好的朋友會給你帶來很大幫助,有時朋友的一句話,或一個建議可以讓你勝讀十年書,和少走很多彎路,人生如同風雲,變幻莫測,難以預料,所以人都有旦夕禍福的時候,在這個時候,如果有朋友給你指點或支援就會讓你化禍為福,如果你有煩惱和憂愁找一個朋友訴說就會減輕這些苦惱。有句話叫做,患難見真情,在這個時候就能體現一個朋友的真偽,那些所謂的朋友就會露出原來醜惡自私的本性離你而去,而真正的朋友就會竭力幫助你。
抗戰時期,南懷瑾隨難民潮輾轉西南大後方。來到成都後,他落腳於貴州會館。這時他的生活相當窘迫。幸運的是,他認識了錢吉母子。他們向他伸出援手,使他擺脫困境。南懷瑾與錢吉趣味相投,兩人遂結成莫逆之交。有一段時間,錢吉追隨南懷瑾,幫助照顧他,直到後來南懷瑾閉關學佛,錢吉才改行做小生意去了。當時,錢吉寫了一首詩贈與南懷瑾:
俠骨柔情天付予,
臨風玉樹立中衢。
知君兩件關心事,
世上蒼生架上書。
“知君兩件關心事,世上蒼生架上書。”南懷瑾當時才二十出頭,難得錢吉的兩句詩,準確地概括了他一生的命運,確實是高山流水遇知音。
時間過去了差不多50年,到了1986年,在美國,南懷瑾與一位成都的老朋友聯係上了。以此為契機,他不停地打聽當年朋友的下落,其中就有這位錢吉,但最終未果。就連當年他們共同棲身的貴州會館,也因城市的擴建而無跡可尋了。有人寫信告訴他說,在“文革”期間曾見到過錢吉一次,他在街上賣舊衣服,境況大概很不好。南懷瑾聞聽此言,心中甚為難過,於是,便寫下了一首很富感情的詩懷念這位曾經的知己:
蜀道初登一飯難,
唯君母子護安康。
肯知蘇季非張儉,
不信曾參是項梁。
徒使王陵有賢母,
奈何維詰學空皇。
千金投水淮陰恨,
今古酬恩枉斷腸。
在這首詩中,南懷瑾表達了對錢吉這位老朋友兼曾經的知己的感恩,以及尋人不見的遺憾。他現在所能做的,也隻能是感歎“今古酬恩枉斷腸”了。
魯迅所錄清人的名句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可見知己難求,古今同慨。
看到南懷瑾先生的這段經曆,我們除了感歎“人生難得一知己”外,還被他珍惜知己情誼的行為所感動。的確,在這世上,每個人都需要朋友。交友的益處多多:一是讓生活充實、豐富,能在工作之餘有人一起娛樂、一起聊天;二是有利於工作,希望在工作上能得到朋友的幫助。但是,如果朋友太多,就會花很多時間來應酬,因此也就不可能有太多時間互相了解、交流。如果沒有深入地交流也就很難建立起真正的友誼。人的精力畢竟有限,僅僅為了交朋友而交朋友,其實是可悲的。因此,如果能夠結識一些相互欣賞、有情有義的朋友的話,對一個人的事業、生活是極其重要的。“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講的其實就是交友貴在精華,而不在數量。
因此,當你遇到一個知己時,一定要懂得珍惜。如何對待自己的朋友呢
(1)鼓勵他、支持他
他需要有人不斷激勵,讓他看到自己的優點。這時,你應經常在事業、家庭、人際交往等各方麵給他提供許多建議。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來自知己的支持與鼓勵是最珍貴的。你應給他打氣,幫助他成長。當他遇到挫折時,你要幫他分擔一部分的心理壓力,你的信任也恰恰是他的“強心劑”。
(2)分享他的興趣
你要與他在一起暢談人生、理想等。與你在一起,會讓他有心靈感應,俗稱“默契”。他會因為想的事、說的話都與你相近,經常有被觸摸心靈的感覺。和你交往會幫助他不斷地進行自我認同,你的興趣、人生目標或是喜好,都可以與他分享。這種穩固的感受“共享”會讓他獲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因為有你,他更容易實現理想,並可以快樂地成長。
(3)幫他脫離困境
在他失意的時候,你要及時地出現在他麵前,把他介紹給誌同道合者認識,並始終給予他最現實的支持,讓他看到希望和機會,幫助他不斷地得到積極的心理暗示,從而幫他脫離困境。
(4)幫他開闊眼界
這時你應發揮你知識廣、視野寬、人際脈絡多的優勢,提供給他接觸新觀點的機會,幫助他獲得不同的心理感受,使他成為站得高、看得遠的人。
(5) 給他引路
當他有困難和需要,一旦靠自己力量難以化解,需要指導和建議時,你要最及時、最認真地考慮他的問題,幫他理清思路,給他最適當的建議。在他麵對選擇而焦慮、困惑時,不妨找他聊一聊,或許能幫助他更好地理順情緒,了解自己,明確方向。
(6)傾聽他、陪伴他。
當他有了心事,有了苦惱時,第一個想要傾訴的對象就是你。這時你要做個很好的傾聽者,讓他放鬆。在你麵前,他沒有任何心理壓力,總能讓他發泄出自己的“鬱悶”,讓他重獲平衡的心態。有時甚至並不需要你太多的語言,隻是默默地陪著他,就能撫平他的心緒。
知己之間要互相幫助,而不是挖空心思從對方那裏獲得好處;知己不需要太多,幾個就夠了;知己也許不在你身邊,但常常想著你;知己總是替你考慮,而不是要你伺候。相識之人遍布天下,知心者能有幾個呢是的,人生難得一知己,如果你有幸得到了,請一定要好好珍惜。
久而敬之全友情
【南懷瑾語錄】
交朋友之道,最重要的就是這四個字——久而敬之。我們看到許多朋友之間會搞不好,都是因為久而不敬的關係;初交很客氣,三杯酒下肚,什麼都來了,最後成為冤家。
…… ……
這個“敬”的作用是什麼好像公共汽車後麵八個字的安全標記:“保持距離,以策安全。”少碰為妙。
南懷瑾先生指出維係長久友情的秘訣:久而敬之。換句話說就是對朋友要尊敬。人與人之間,大多數都是剛開始時關係還很好,交往的時間久了,漸漸地有了各種各樣的矛盾。甚至還有更為嚴重者,變成了冤家或者是仇人,造成這種局麵的原因都是久而不敬。
因為初次交往時,彼此還是很客氣的,說話也含蓄,語言中也沒有表露刻薄與挖苦。時間久了,彼此也不在意說話的內容和形式,尤其是在酒桌上的言行更為突出,幾杯酒下肚,說話也沒有把門的了,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天南地北的一頓神侃,有的也說,沒有的也說,在朋友麵前失去了尊嚴,失去了美好形象。對生活中的種種不滿的情緒,嘮叨個沒完沒了,不管你願意不願意聽,就像山洪暴發任意向你襲來。如果有這樣的朋友,你不討厭嗎能不回避嗎
台灣教育部部長張其昀,在台灣頗有影響力。他卸任後,創辦“中國文化學院”,想請一些知名人士擔任教授。張其昀跟南懷瑾先生早就認識,對他的才情、人品都很了解,所以想請他出任禮學院院長。對此,南懷瑾先生婉言拒絕了。
不過,張其昀並不罷休,天天到他的住所來拜訪,非讓他接受不可。南懷瑾推不掉,便退而求其次,不當院長,同意擔任教授,條件是自己不到學校上課,由研究生到他的蓬萊新村的寓所受教。張其昀也隻好讓步,同意了他的要求。
後來,有人問南懷瑾為什麼不願當院長,他說:“我和張其昀都是愛管閑事的人,將來免不了有意見不協調之處,為維護友情,最好不要共事。”
南懷瑾用這樣的智慧之言告誡人們,交朋友要把握好分寸。這種分寸包括:交友要有原則、有選擇、有舍棄、有距離、有敬意。
待友不敬,有時或許隻是一件小事,卻可能已埋下了破壞性的種子。維持朋友親密關係的最好辦法是往來有節,互不幹涉,久而敬之才能天長地久。然而,久而敬之,光久不敬,也是枉然。很多時候,“敬”的原則也不好把握,但也還是有法可循的。
(1)尊重朋友的意願
當朋友想獨處的時候,就不要強求他去做他所不願意做的事情。從一定意義上說,對一個人的尊重,也包括在一定程度上遷就對方,按照對方的標準來做。對待朋友也一樣,應當在不違反原則的條件下適當遷就他。當你的觀點與朋友產生分歧的時候,應該試著去理解他,或者保持沉默,而不是一味堅持己見,一意推銷自己的那套東西。法國思想家伏爾泰說的那句話,可作為我們這方麵的指引。他說:“我不同意你說的話,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這就是尊重。
(2)尊重朋友的隱私
通常情況下,不去打聽朋友的隱私,是對朋友的尊重。保護朋友隱私,不隻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朋友負責。因為暴露朋友的秘密,隻能使朋友尷尬、不快,飽嚐痛苦和羞恨。有時還會給搬弄是非的小人提供中傷、打擊、散布流言蜚語的材料。如果你知道朋友的隱私,最好把它從記憶中抹掉,至少也要守口如瓶,不要讓其泄露出來。一般來說,侵入朋友隱私世界的結果,隻會給自己和他人帶來不利。因此要尊重朋友的隱私,做到不打聽、不傳播、懂保護。你對朋友多一份尊重,實際上就是多一份友誼。
(3) 不可惡語中傷朋友
惡語可以傷人,而且很多時候,語言的傷害會在朋友心裏留下永遠無法彌補的傷痕。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因此,對待朋友,無論關係如何,都不可惡語中傷。應當將自己放在與朋友相等的地位,設身處地替他著想。隻有彼此相敬如賓,才能讓友情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