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先生認為,交朋友要把握好分寸,既不能太疏遠,也不能太密切。他說:“交朋友之道,最重要的就是這四個字——久而敬之。我們看到許多朋友之間會搞不好,都是因為久而不敬的關係;初交很客氣,三杯酒下肚,什麼都來了,最後成為冤家。…… 這個‘敬’的作用是什麼好像公共汽車後麵八個字的安全標記:‘保持距離,以策安全。’少碰為妙。”
選擇朋友有分寸
【南懷瑾語錄】
朋友是什麼有急難相助才是朋友之道。它既是我的朋友,現在遭難,我當然要幫助他。至於人品如何,是另一回事;犯了什麼法,自有法律製裁!我對朋友自有分寸。
交朋友是為了有能分享快樂、分擔痛苦的人,如果沒有朋友,自己一個人一定會覺得寂寞、孤單。怎樣選擇朋友,是我們所麵臨的問題。看南懷瑾如何交朋友的:
南懷瑾有位朋友叫覃勤,愛留長胡子,所以外號“覃胡子”,在當時很有一點名氣。他創辦了台中中醫學院,但口碑並不太好。
一次,覃胡子不知犯了什麼法,已被判決確定要坐牢。入獄之前他來見南懷瑾,希望先生能找法院的人說說情,坐牢時不要剃去他的漂亮胡子。
這個要求無疑是在胡鬧,也是很難辦到的事。因為監獄法令規定,每個犯人入獄時必須剃淨須發,哪有在牢裏還留胡子之理呢然而,經不過他一再懇求,南懷瑾隻好親自出馬,去找台北法院的院長。到了那裏,包括最高檢察長,一班大小法官主管統統在那裏。他們見南懷瑾來了,都很客氣,歡迎之至。等他說明來意,法院院長就表示為難,話語中多有責怪他多管閑事之意,因為覃某為人不佳。
南懷瑾一聽此話,勃然變色,把眼睛一瞪,對那班法院大員說:“朋友是什麼有急難相助才是朋友之道。他既是我的朋友,現在遭難,我當然要幫助他。至於人品如何,是另一回事;犯了什麼法,自有法律製裁!對朋友,我自有分寸。”大家聽得目瞪口呆。
南懷瑾一吼,也有些影響力,覃胡子坐牢期間,不但可保留胡子,也沒剃光頭,並住單人房,還有其他優待。
南懷瑾先生善於交友,也能把握交朋友與幫朋友的分寸,不過其分寸不易為人所理解罷了。比如幫覃胡子講情這件事,在常人看來確實是有點不可思議,甚至有失分寸。其實,這恰恰正是他交友的分寸所在。南懷瑾先生何嚐不知覃胡子的為人,隻是他認為覃胡子能創辦一所中醫學院,還是為數不多幾個把中醫科學化的人,很不簡單。在當時的台灣,能以私人之力,辦成學院(大學)的隻有三個人,覃胡子便是其中之一。南懷瑾先生正是看重他這一大貢獻,所以才不惜親自出馬去幫他忙。這就是他交友所把持的分寸。
在日常生活中,許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曆和感受:與某個人或某幾個人很是投緣,很談得來,隻要在一起便覺得心裏熱乎乎,總有說不完的話。最後竟變得舍不得分開,隻希望形影不離。然而,這種過於親密的交往,往往導致分手的結局,嚴重者甚至造成難以愈合的創傷。而且,這種傷口一旦產生,無論愈合得怎樣好,也難免會留下疤痕。這就好比瓷器上的一道裂紋,無論怎樣細微,總是抹不去,擦不掉。這都是過於親近,失了分寸的結果。我們交友也要把握好自己的分寸。
俗話說:“見麵隻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這句話的意思是與人交往要慎重。其實交友也一樣需要慎重。好朋友之間,親密要有度,切不可自恃關係密切而無所顧忌。高明人的原則就是:真誠但不和盤托出,親近但不過度親密。如果太親密了,就可能發生質變。過度的關係一旦破裂,好友勢必變成冤家對頭。這與“站得越高、跌得越重”是一樣的道理。
交友要有分寸,起碼要讓彼此保留個人的秘密。每個人都有秘密,給朋友一點私密的空間,實際上也是給自己更大的空間。有時,朋友對你保守秘密並不是對你的不信任,而是對自己負責。因此,在朋友覺得難為情或不願公開某些私人秘密時,你也不應強行追問,更不能私自打聽,因為保守秘密是他的權力。一般情況下,凡屬朋友的一些較為敏感的事情,其公開權利應留給朋友。擅自偷聽或公開朋友的秘密,是交友之大忌。另一方麵,你也可以對朋友保守自己的秘密。這些並不意味著你和好友之間的疏遠,反而使你的友誼更加可靠。
選擇朋友時標準是很嚴格的,他放在第一位的不是他對自己是否有好處,而是看這個人的人品,以及他以後的發展方向。
清末朝廷重臣肅順曾經多次拉攏曾國藩,為曾國藩的升職出了不少力,可是曾國藩知道他驕橫跋扈,獨斷專行,將來定不會有什麼好下場,所以並沒有將他引為摯友,跟他並沒有片紙的書信往來。果然,肅順垮台之後,平日裏與他關係密切的摯友都受到了牽累,曾國藩卻因為沒有與肅順往來的證據,被朝廷更加器重。
曾國藩在結交朋友時把人品放在第一位,人品不好的即使有權有勢主動來結交他,他也不會視之為摯友,相反,若是人品好,即使沒權沒勢的,他也主動去結交。在曾國藩的朋友之中,有一個叫江中源的,如果左宗棠以諸葛亮再世來形容的話,那麼這個江忠源就是當之無愧的關公再世了,他是非常仗義的一個人。有一部《落葉歸根》的電影,是根據一個真實的故事改編的,講的是兩位農民一起外出打工,其中一個出意外死亡,另一個遵循葉落歸根的古訓,決心要把死去的工友背回家鄉去。他曆盡千辛萬苦,費盡周折,最後被人發現,才不得不停止了背屍回鄉的行動。這個新聞一出感動了很多人,人們讚其為“義薄雲天”。這樣的事,江忠源也做過,而且不止一次。在京城參加會試時,他曾兩次護送友人靈柩回原籍,不畏千裏長途,雨露風霜,善始善終。那時,曾國藩在京城名聲也不錯,他經常幫助困難的人,尤其是經常為人撰寫挽聯。所以京城士人中流傳了這樣兩句打油詩:“代送靈柩江岷樵,包寫挽聯曾滌生。”岷樵就是江忠源的字,曾滌生就是指曾國藩。
曾國藩聽說了江忠源的事情後,非常欣賞他這種人品,便托人介紹認識,與之結為好友。曾國藩在鹹豐帝登位時,向朝廷推薦六個人才,江忠源便是其中之一。曾國藩因為欣賞江忠源的人品而結交他,確實沒有看錯,人品好的人懂得知恩圖報。江忠源因為曾國藩推薦了他,為了報答曾國藩的知遇之恩,在曆次給朝廷的奏折中,他都會陳述曾國藩辦團練的業績,還會設法為曾國藩擴軍取得合法地位,這在無意中幫了曾國藩的大忙。
曾國藩在結交朋友時,除了看人品之外,還會看這個人是否有誌向。一個人的誌向,決定了他的發展前途。胸無大誌,整天混日子的人,會對自己產生一些不良影響。
曾國藩的弟弟,喜歡結交朋友,但是結交的盡是一些平庸、卑微、胸無大誌的人,整天泡在一起,不思進取。曾國藩認為他的同學均為“庸鄙無誌者,又最好訕笑人。其笑法不一,總之不離乎輕薄而已”。他勸說弟弟們不要和這些人密切接觸,他們“不惟無益,且大有損。習俗染人,所謂與鮑魚處,亦與之俱化也”。曾國藩寫信告誡弟弟說,“隻獲取明師的益處,別受惡友危害”。又說,“整日與平庸、鄙俗的人相處,根本學不到什麼東西,心竅被堵塞太久了”。他在給兒子的信中也交待道:“選擇朋友是人生第一要事,必須選擇誌趣遠大的人。”曾國藩在赴京科考途中在長沙認識了“少有誌節”的劉蓉,又通過劉蓉認識了胸懷壯誌的郭嵩燾,於是三人“欣然聯歡為昆弟交”,三人互相鼓勵,遇事互出主意,幫助想辦法,果不其然,三者均成就了事業。
曾國藩還願意結交學問高深的人,因為結交這樣的人,能從他們身上學到知識,從中獲得利益。
曾國藩的好友劉傳瑩就是一個學富五車之人,他專攻古文經學,精通考據。曾國藩在與其交往中,學習了很多古文字,大大彌補了自己在這方麵的不足;曾國藩還有一個好朋友叫何紹基,這個人精通書法,擅長吟詠,曾國藩通過與其交往,在書法和吟詠上得到了提高。羅澤南是一個對自己要求非常高的人,“憂所學不能拔俗而入聖,憂無術以濟天下”,曾國藩十分敬重他,常在信中表示敬慕之意。曾國藩還結交了很多這樣的朋友,通過與這些朋友的交往,他自己獲益匪淺,而且,這些有名望的朋友,也使得他在京城的名氣大增,樹立了聲望,擴大了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