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先生認為,宇宙萬物都是曲線的。所以他說:“‘曲成萬物’‘曲則全’。處世不要走直路,走彎路才能全,處理事情轉個彎就成功了。比如說小孩玩火,直接責罵幹涉,小孩跑了;但用方法轉個彎,拿一個玩具給他,便不玩火了。這就是‘曲則全’的妙處。”
“曲則全”,善用巧妙曲線
【南懷瑾語錄】
老子把我們老祖宗傳統文化的原則抓住,指出做人處世與自利利人之道——“曲則全”。為人處事,善於運用巧妙曲線,隻此一轉,便事事大吉了。
“曲則全,枉則正。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能夠忍受委曲,那麼反而能夠保全、成全、完成一定的目標。能夠不拒絕退讓、彎路與變通,反而能比較平直地到達目的地。能夠謙虛與自居低窪,聚集的東西與人氣反而充盈。能夠愛惜陳舊珍重曆史,反而能做到更新圖新立新求新。少要求一點,少一點貪心,反而能夠多得到一些收獲。而活動太多、說話太多、要求太多、算計太多的結果,隻能是增煩添亂,不知所措,一事無成。所以說,聖人是有一定之規的,他堅持他的始終如一的原則和道路,就能夠成為天下的榜樣範式。這就是老子以柔克剛以退為進的人生哲理。
南懷瑾認為,處世不要走直路,走彎路才能全,處理事情轉個彎就成功了。比如說小孩玩火,直接責罵幹涉,小孩跑了;但用方法轉個彎,拿一個玩具給他,便不玩火了。這就是“曲則全”的妙處。
南懷瑾有個朋友叫侯承業,心直口快,常因直言批評別人而得罪人。有一次,當辦公室沒有其他人時,南懷瑾便請他進來,寫了兩句話送給他:“揚善於公堂,規過於私室。”然後他接著說:“你同富士(指侯承業的妻子王富士)最大的不同點是,富士做每件事情的出發點是為別人好,去幫助別人,就是她批評或指責了別人,別人還是心存感謝。而你呢,雖然最後目標是一樣,也做了好事,但出發點不同,你是認為別人做不好,所以你一定要做好,你是不服氣,所以你做起來很辛苦。你可稱是儒家所謂的‘中流砥柱’,而富士是道家所謂的‘順其自然’,也就是順勢,知其力,用其勢。”
侯承業認為南懷瑾這幾句話,指出了他一生最大的毛病,是非常中肯的。因此,他愉快地接受了他的批評。
在上麵這個故事裏,南懷瑾先生實際上是用了“婉轉批評”的“曲線”法則。他選擇在辦公室無人的時候與侯承業麵談,並在談話中,將他與其妻在批評別人時的不同出發點及方式進行比較,含蓄地指出了他因直言而得罪他人的缺點,聽上去沒有一句批評之語,卻句句中肯,句句入耳,因此侯承業才能夠愉快地接受。南懷瑾先生隻稍稍轉了彎,就一下子達到了批評的目的,真可謂“以曲求全”、“以曲求直”。
幾何學上說:空間上最短的距離是直線距離。不過,在人世間處世,最短的距離卻不是直線的距離,而是曲線的距離。因為“曲”,則更容易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因為“曲”,許多事更容易達成。正如南懷瑾先生所說:“為人處世,善於運用巧妙的曲線,隻此一轉,便事事大吉。”如果把他這句話換個說法就是:處世要講藝術,即要講求婉轉的美。
“曲全、枉直、窪盈、敝新。”老子數語點破處世精髓,深得南懷瑾先生推崇。不錯,人世間很多事情,思路一轉,變直為曲後,便可化腐朽為神奇。以言談為例,善於言辭之人,講話婉轉而圓滿,既可達到目的,又能皆大歡喜。
“曲”的內涵是很豐富的,比如:柔和、變通、圓融、靈活、彈性、應變、適應、隱藏、低調、退讓、適度妥協、忍辱……為人處世,善於運用巧妙的曲線,實際上是為了不折斷正直。有時候,適當的彎曲是一種理智。
彎曲不是倒下,而是為了更好、更堅定地站立。
彎曲不是毀滅,而是為了退一步的海闊天空,是為了讓生命鍛煉得更堅強。
彎曲不是妥協,而是戰勝困難的一種理智的忍讓。
人世之旅,坎坷多多,難免直麵矮簷,遭遇逼仄。彎曲,就是在生命不堪重負的情況下,效仿雪鬆柔韌的品格,適時適度地低一下頭,躬一下腰,抖落多餘的沉重,以求走出屋簷而步入華堂,避開逼仄而邁向遼闊。唯有如此,人生之旅方可伸縮自如,遊刃有餘,步履穩健,一路好走。
可是,人性中就有一種為爭而爭的無聊衝動,連爭蠅頭小利都談不上,而是意氣之爭,字眼之爭,打鍤之爭,取笑之爭,為了顯示自己而強詞奪理之爭,惡評酷評之爭,吃飽了撐的之爭,窮極無聊、無事可做之爭,怕別人忘了自己之爭。夫妻間就難免這種爭執,還有一種叫做姑嫂勃谿、婆婆與媳婦之爭。文人間文壇上也多有這種爭執,更有無聊小文痞以與比自己個頭大的人爭為出道捷徑。你能奉陪嗎絕對不能。隻能以不予置理對待之。最好的辦法仍然是埋頭耕耘,培植與收割自己的作物,爭取自己的豐收,顯示自己的包容與寬大。
不爭的結果還是最好的回應與過招。你把蠅頭小利、浮名虛勢看得重如泰山,我看得輕如鴻毛,我根本不予置理,你還能怎麼樣呢你什麼都爭的結果並不可能給你添加一斤一兩,而我的不爭隻幹的政策,不是反而處於不敗之地了嗎
“曲則全”在於以無成有,以退為進。你在功名上、俗務上、金錢上、風頭上退了,無了,曲了,枉了,窪了,敝了,少了,你在事業上、學問上、智慧上、境界上、大道上、貢獻上才能有所進取,有所獲得,有所創造,有所作為。當然給趙姨娘式的男人與女人講這樣的道理,是對牛彈琴了。然而這樣的事例與成效無數,豈是虛言!
至於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長。老子判定,一個人最大的障礙有可能是他自己,光注意表現自己兜售自己了,他能看明白這個世界嗎不要讓自己擋住了自己的道路,自己蒙上了自己的眼睛,自己堵上了自己的耳朵,自己使自己變得可笑兮兮,孤家寡人,脫離大道,脫離生活,脫離人群。
為人處世,善於運用巧妙的曲線,懂得彎曲並敢於彎曲,大丈夫能屈能伸,如欲速則不達,如小不忍則亂大謀,是一種本領,更是一種智慧。
“先合作”,然後引之大道
【南懷瑾語錄】
一般人都知道,生命活著要有用處,有價值。其實啊,人生的價值,自己覺得沒有用的,最有用;規規矩矩、老老實實活一輩子就好了,這是莊子的結論。
…… ……
這些過去曆史上的人物,也不錯啊!為什麼呢有理想,有抱負,尚未得誌時,不妨在個性上將就別人一點,先取得別人的信任,肯與你合作,以後,才慢慢地引導他們走上大道:“先合作,然後引之大道。”那也是一種處世的辦法啊!
南懷瑾所謂以及“先合作,然後引之大道”,簡而言之就是“先適應,後改變”、“先生存、後發展”。他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
抗日戰爭時期,南懷瑾曾到過四川。在此期間,他為了找碗飯吃,來到一家叫做《金岷日報》的報社。當時,櫃台上坐著一個老頭子,南懷瑾便上去請安,問能不能在這裏找到一份差使。老頭子把他打量了一下,問他是哪裏人,不是日本人吧。那時候的人都很怕日本的特務或漢奸。他連忙說:“我是浙江人,逃難逃到這裏,想找一份差使,好有碗飯吃;隨便什麼事都行,倒茶掃地也幹。”
這時,坐在裏麵的老板聽見了,伸出頭來看看,就叫他進去。南懷瑾還是那句話:流浪到大後方來,舉目無親,沒有飯吃。老板就說:那好啊,你就來上班,我們缺一個工友,掃地的。他當天就在那家報館上了班——掃地。
這個老板姓許,在一邊看了一會兒,便把南懷瑾叫過去,對他說,看樣子你不是幹這種事的人。然後,許老板又問他會不會寫文章。他不敢說大話,隻說自己在私塾裏念過“子日詩雲”等等。許老板馬上出了一個題目,叫他寫一篇文章。南懷瑾大筆一揮,許老板看了非常滿意,就讓他當了報紙的副刊編輯。
報社也就那麼幾個人,所謂編輯,除了經常寫些文章外,什麼雜事都要幹。不過,對於南懷瑾來說,吃點苦算不了什麼,總算有一個立足的地方,有一碗飯吃。
毋庸置疑,當年的南懷瑾先生已經深諳”“彎曲”二字的真諦。為了解決吃飯問題,寧願放下文人的架子,從掃地做起;之後由於才能不凡,被任命為編輯。他這樣做,與陶淵明提倡的“不為五鬥米而折腰”並不矛盾。後者需要放下個人的氣節與尊嚴,前者放下的隻是所謂的“臉麵”與“文人架子”,是一種適應現實的靈活做法。
現代社會是需要這種“先適應、後改變”、“曲線生存”的處世態度的。在社會變遷中,人們直接感受到的就是生活節奏加快,交通工具增加,電子係統豐富,這些都會導致個人的情緒紛擾甚至身心疾病。這時,一個人的行為是否健康,就要看他對生活的變遷是否有良好的適應能力。
許多人行走於社會,常常帶著一股闖蕩江湖的俠氣,在碰壁後更是毫不妥協,最後在與諸多社會規則的抗爭中倒下。
不過,還有另一種人,他們似乎並不強大,甚至處於弱勢地位,卻能夠在來自各個方麵的壓迫中頑強的生存。因為他們懂得適應,肯將自己的身體暫時扭曲,從而在壓迫的縫隙中向上發展。終有一天,他們會擺脫束縛和壓力,成就自己的人生。
同樣是沒有改變自己人生的意誌和追求,懂得適應的人卻更能生存於社會。
如果將“先適應、後改變”的“曲線生存”法則運用在更具體的現實生活中,那就是,許多失業者或者初次求職者,應持有“先就業、後擇業”的就業觀念。雖然此種做法的利弊還處於爭論之中,但起碼它是一種積極麵對現實的態度。目前的“現實”就是麵臨全球經濟危機所引發的經濟寒流和越來越嚴峻的就業形勢,麵對這個現實,“先就業”就是一種適應現實的做法:先解決生存問題及工作經驗的問題,然後“再擇業”,以圖發展,求得人生的改變。看來,南懷瑾先生的智慧,對今人的確有很大的現實啟迪意義。
“變通者,趣時者也”
【南懷瑾語錄】
“剛柔者,立本者也;變通者,趣時者也。”這兩句話,包括了一切人生的大道理,政治的大道理、做人做事的精義都在這裏邊。剛柔相濟,恩威並用,才是立本者也。變通是把握時代的,趣時也是把握時代,所以變通者,趣時者也。
第一等人是自己製造機會,領導著變;第二等人機會來的時候,把握了機會,知道如何去應變;第三等人失去了機會,被動受變,隨物化去了。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變通是一種人生境界。變通是對周圍環境的一種適應,是一種直麵人生的勇氣,是一種處世態度,一種生存機會。正如怒放的向日葵,陽光灑向哪裏,它就朝向哪裏。
在十九世紀中葉,美國加利福尼亞洲湧來了大量的淘金者,淘金的人越來越多,金子就越來越難淘。當地的氣候十分炎熱幹燥,水源極缺,不少人因為缺水而被渴死。一位十七歲的男孩亞默爾靈機一動,斷然放棄淘金的念頭,改為買水。他的這一行動引起了不少人的不解與訕笑。然而,當許多的淘金者空手而歸時,亞默爾已成為一個小富翁了。
亞默爾正是學會了變通,不執著於很多人已嚐試過的失敗的事物上,而是在同一種情況下轉換思維尋求商機。他以改變自己為途徑通向成功,這一點,往往是會被許多人忽視的。所以,學會變通,會使我們走向成功。
在充滿不定性的環境中,有時我們需要的是不是朝著既定的方向執著努力,而是在隨機應變中學求生的出路;不是對規則的遵循,而是對規則的突破。我們應該看到,在一個經常變化的世界裏,靈活機動的行動比有序的衰亡要好得多。不知道變通的淘金者走向失敗,而知道變通的亞默爾卻成了富翁。
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企業經營者難免受到各種因素的製約,那些胸懷大略的企業經營者,為了實現某個目的,達到某種目標,他們不但懂得變通,而且更善於變通,先予後取,都是他們在競爭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變通策略,以小魚釣大魚,最後,他們總能奪回主動權,占據競爭中的製高點。
20世紀80年代初,當各國汽車廠商大舉進攻美國市場時,都麵臨過來自美國本土汽車界同行的打壓,可謂是步履維艱。實力最為雄厚的日本“豐田”汽車公司卻沒有像各國汽車廠商那樣長驅直入,而是采取了先與美國合資再獨資辦廠的迂回戰術,獲得了美國人的信賴。之後“豐田”公司獨資建立了汽車製造廠,並以此為大本營,步步拓展在美國的勢力,打開了美國的大門。“豐田”公司采用這種繞道而行的變通方式,麻痹了美國人,淡化了競爭氣氛,緩解了美國汽車同行奮力抵製的災難性影響,從而為自己順利走進美國汽車市場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實現占有美國汽車市場份額的目標。
現在社會發展變化太快,唯有應變才能得以生存。“變者生存”比原來的“適者生存”更提升了一個境界。在這種情況下,緊急應變能力更顯得重要而難得。
(1)學習一些日常生活的應急辦法
人生在世,總會在生活中遇到各種天災人禍及緊急事件,這就需在平時適當學習一些相應的應急辦法。比如人遇到急病,要知道趕快送醫急診,或做各種急救措施;家中失火了、遭竊了,或有地震等災情發生,都要有緊急應變的措施,也要有相當的應變能力,才能化解災難。
(2)鍛煉臨場調度能力
有軍事學家說,打勝仗不容易,但打敗仗時,臨時調度更是一種大本領。也許你不是軍事家,但是生活中也會麵臨大大小小的“戰場”——臨時變動情況。這時你需要像將軍一樣具有臨場調度能力。比如,有時一個活動開始了,邀請的主賓不到、參加的人數不夠;上課了,忽然發現沒有帶課本……種種意外的發生,都要做臨場的調度。
(3)學會從困境中突圍
人生在世,會不可避免地陷入種種困境。就算是國家主席也有他的困難,富商巨賈也有他的困難,沒有人敢說他的人生從沒有困難。麵對種種困難,你不能被打倒。比如,如果你陷入經濟困難,就不能坐困愁城,要想辦法脫困致富;如果你陷入情感困難,就要保持理智。一個人要想得開、放得下,才能夠堅韌脫困,才不至於鑽進死胡同。
(4)要防患於未然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晴天不忘帶雨傘,身處白日,也要知道黑暗將至。人要有處理憂患的能力,這是生存的需要,如平時的防火、戰時的防空以及出外旅行時用品的準備等。人如果有憂患意識,也有預防、處理的能力,就會無所畏懼了。
“優勝劣汰,變者生存”。懂得應變,才能更好地處世;善於應變,才會成為時代的弄潮兒。隨機應變,靈活變通是一種智慧,這種智慧讓人受益。任何事情,要是都能用積極的心態,多換幾個角度去思考問題,肯定都會有通融的辦法的。學會多角度靈活看待,處理問題,生活會因此而更加美好!
一個人需要變通來獲得成功,一個企業需要變通來獲得效益,一個民族需要變通獲得發展。變通就在你不經意的一瞬間,會讓你看到柳暗花明!
“滿招損,謙受益”
【南懷瑾語錄】
凡有才具的人,多半鋒芒淩厲,到不得勢的時候,一定受不了,滿腹牢騷,好像當今天下,舍我其誰如果我出來,起碼可比諸葛亮。有才具的人,往往會有這個毛病,非常嚴重!
我們看到許多朋友,個性非常倔強,人格又很清高,但是這樣的性格往往鋒芒太露,不但傷害了別人,同時也傷害了自己。
“滿招損,謙受益。”凡驕傲自滿的人,必然失敗。滿會導致自高自大,看不起別人;滿會導致盲目自信,不思進取。因此,一個人一定要謙虛謹慎,不要驕傲自滿。
科學史上的巨人牛頓臨終的時候,來探望他的親朋好友在病榻邊說:“你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偉人……”他聽了“偉人”二字便搖搖頭說:“不要那麼說,我不知道世人是怎樣看我,我自己隻覺得好像是一個在海濱玩耍的孩子,偶爾拾到了幾隻光亮的貝殼。但真理的汪洋大海在我眼前還未被認識,被發現哩。”停頓片刻,他又說:“如果說我比笛卡兒看得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們的肩膀上的緣故。”
清末縱橫官場如魚得水的曾國藩在談到為人處世時說,他也曾時刻提醒自己“天道忌盈,業不求滿,水滿則溢,月盈則虧”,要“事事留個有餘不盡的意思,便造物不能忌我,鬼神不能損我。若業必求滿,功必求盈者,不生內變,必招外憂”。
為了將這些道理落實在行動上,曾國藩總結出一句切實可行的話來,就是“有勢不可用盡,有福不可享盡。”他認為一個人真的很富有了,也不應該奢華無度,既要注意節約,又要去幫助那些貧困的人;如果一個人非常有權勢了,就要收斂自己,力求謙卑、低調。
有一些人取得一點成績,就開始“燒包”,四處炫耀,恐怕別人不知道自己的功勞。這樣做是非常危險的,取得了成績,一定不要自吹自擂,要盡量多誇上級領導有方,下級齊心協力,一起共事的人鼎力相助,這樣,並不會因為你沒有提到自己,你的功勞就會埋沒,相反,人們會更加看重你的功勞。如果你把功勞都攬在你的身上,認為別人都沒有起到作用,那麼再大的功勞,別人都不會服氣的。這就是“滿招損,謙受益”的道理
任何時候都不要有滿的思想,假使比爾蓋茨在他的財富位列金錢第一的那一天就放棄奮鬥的話,如今,他即使不會窮困,但至少也會淡出人們的視線。所謂“後生可畏”,就是說,即使你是第一名,後麵的人以你為榜樣,便會不斷進取,隻要你有一點自滿、鬆懈的情緒,不久就會被人超越,為人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