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一生自律,刻意低調,從不主動去宣傳自己。不僅如此,他還適時地隱藏自己的鋒芒,盡量少出風頭。
20世紀七十年代,南懷瑾曾受聘於台灣輔仁大學,開設《易經》課程。他講課時,教室裏坐滿了人,窗子外麵還擠著不少人,很受學生歡迎。與之相比,其他教授講的課就顯得很受冷落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年之後,他竟然主動把課程停下來了。有人問他何故,他的解釋是:正因為課程太受學生歡迎,所以不能講了。他說:“為了避免造成別人的不愉快和難過,自己應該急流勇退,以免他日遭忌,反而不妥。”
事實證明,他的擔憂是不無道理的,並非杞人憂天。
南懷瑾有位學生在台灣一所師範大學任教,常與本校同仁論及南懷瑾的學識,並向一位文史哲方麵的教授提議,何不聘請南先生來師範大學講課當時,這位教授回答說:“如果請南先生來教孔孟學說,當然是一流的教授;如果講道家的學術,南先生也很精通;如果是講禪宗,那更是他的老本行;所以說,請了他來,我們這些老師恐怕就失業了,到時到哪裏討飯吃呀”
這也許隻是教授說的玩笑話,但也點出了其中的利害關係。這一點,恐怕南懷瑾早已心知肚明,因此才辭去輔仁大學教課職務。以後,再有大學邀請,他也隻接受研究所的約聘,指導幾個博士生。博士生人數少,一般不會出現這類問題。更何況,博士生可以前往他的住所就教,就更為簡單了。
南懷瑾先生處世低調,總說他這一生“一無是處,一無所長”,實際上他已經享盡人間的榮光。不過,也正是這種低調,讓他免去不少麻煩。身負盛名的他尚且如此,對於我們這些凡夫俗子來說,更應低調處世了。
俗話說:“出頭的椽子先爛。”過於暴露自己的才能和智慧,過分地招搖,對自己極為不利,容易受到有妒忌之心的小人的攻擊。因此,適當隱藏自己的鋒芒、低調處世,一方麵可以使自己謙虛向學,另一方麵可以保護自身不受損害,有利於自己聰明才智的發揮。
俗話說:“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大凡曆史上的名人能人,英雄豪傑,雖然身懷絕技,但是也都明白這個道理。他們為了贏得勝利,常常後發製人,深藏不露,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不輕易地暴露和表現自己的才能。
大家都熟悉關於季羨林先生的一段佳話:
有一年北大開學的時候,一個外地新生拎著大包小包來校報到,看到一位老人走來,就讓老人替他看一下包,老人欣然應允。一個多小時過去了,新生辦完手續回來,謝過老人,愉快告別。幾天後,北大舉行開學典禮,這個年輕的學子驚訝的發現,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長季羨林,正是那位替他看行李的老人!
一位名揚中外的學術大師,為一個素不相識的學子看包,從“欣然應允”到“愉快告別”這一過程中,我們不難看出,老人是多麼的謙遜啊!
謙虛好學不僅使自己保持低調,而且讓自己獲益良多。真正聰明的人,應當常為自己的無知或不如人而慚愧,並多向別人請教。這樣,才能夠得到更多的學習機會豐富和完善自我。即使自己確有才智,也不要四處去出風頭,不去刻意地炫耀或展示自己,而是努力克製和忍耐住自己爭強好勝的心理。
隱藏鋒芒,低調處世是一種巧妙的“曲線處世”哲學。這種哲學的核心是“不必第一,巧當第二”,尤其適用於組織中的二把手或副職,可以戲稱為“老二哲學”或“綠葉哲學”。具體細節如下:
(1)幫助下屬立功
每個作為下屬的普通員工,都希望被提攜或是有磨煉表現的機會。身為二把手,與下屬更親近,自然更了解如何激勵手下,使他們更願意投入工作,獲得成就。培才愛人,是二把手愛護提拔屬下、凝聚團體力量的基本胸襟。團體有了成長力,必定處處朝氣蓬勃。
(2)個人功勞要與團隊分享
有了功勞是好事,但要能與眾人分享,因為有大眾才有個人。有好處不要爭利,有利益不要獨占,不論多少功勞,一定要有這個觀念:這個功勞是大家的,應該分享給大家,將光榮歸於大眾。一個公司、一個團體,會因有一位好的二把手而利益倍增。
(3)要輔助一把手搞管理
如果一把手在領導上有不圓滿,或欠缺之處,做二把手的人就要輔助他,上下協調,讓團體平安。好比諸葛亮忠誠輔佐劉氏父子,鞠躬盡瘁,留下千古美談。也許,在外人看來,這樣的工作吃力又不討好,隻有苦勞沒有功勞。不過,一位深諳“老二哲學”的二把手,會明白成功不必在我,自然心甘情願付出一切。
(4)替別人承擔過失
無論從事哪種行業,難免有功有過。做人要能功成不居、過失不諉。一個團體中如果人人爭功諉過,就不會和諧,無法發展。因此當下屬有了過失,做人處事不圓滿時,二把手要替他多承擔一點;有時為了大局發展與未來,二把手也要 懂得為一把手多擔當一些,表示自己有力量承擔。
滿而招損,謙而受益。我們應當以前人為鏡,謙而不驕,慎而不傲。這應當成為我們一生的信條。總而言之,隱藏鋒芒,才能夠更好地做人;低調行事,才能夠更好地處世。
有所為,有所不為
【南懷瑾語錄】
一個人對自己所做的事情,一定要有所選擇。人勝不了天,隻能應天,人不能拒天,隻能順天,我不懂政治,但從聖人的教誨中知悉,一個偉大的政治家隻能因勢利導,隨緣而化,萬不可去死守過時的章法,大禹治水,不是去堵塞,而是疏通,一座水庫,必須要有溢洪道,才能保持大壩長治久安。
為什麼南懷瑾要這麼說呢因為它遵循的孟子的“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一個人要先懂得什麼不能做,然後才能知道應該做什麼,而之前的“不為”就是為了以後的“有為”。一個人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能成大事者,貴在對目標和行為的選擇。如果事無巨細,不加選擇,必然會陷入忙忙碌碌之中,成為碌碌無為之人。
“有所為,有所不為”,最難的不是“有所為”而是有“所不為”。“有所不為”其實就意味著放棄,而放棄往往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因為放棄意味著失去某些既得利益,如地位、名譽、福利、家庭,等等。而這些在某些人眼裏往往是趨之若鶩的東西,怎能夠棄之不要呢因此,“有所為,有所不為”要求我們權衡輕重、利害、得失,作出正確選擇。“將軍趕路,不追小兔。”將軍奔赴戰場,是為了參加一場重要戰爭,路上為了得到一隻小兔,結果丟掉一場戰爭,你說值不值
“有所為,有所不為”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境界,一種智慧。與“舍得”有異曲同工之妙。“舍得,舍得”,有舍有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
每個人一生都會遇到很多誘惑,很多機會。隻有那些敢於拒絕誘惑,善於放棄某些機會的人,最終才會成功。
“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人要有所不為,然後才能有所為。其實這裏的“不為”,孟子是指先冷靜思考,選擇自己的目標,然後才能展翅高飛。但如果你沒有經過不為,也就很難說知道為什麼;有所不為,才知道應該為什麼和怎麼為什麼。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君子加深造詣,以一定的方法,是希望自己有所得。正如大學教人以道,而並不在於以知。所以經過考大學和讀大學的磨煉,貴在學習和磨煉了學習的方法,也就是道,並不在於學了什麼知識或是專業,這樣你才有了受用一生的方法,然後可以一生受用這種方法而不斷學來的知識,以至受用一生。
子曰:“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孟子日:“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表麵上看,兩個人說得差不多,隻是表達方式有異。細細追究,大不相同。“有所為,有所不為。”天下萬事萬物都必須有節製,地球也隻能乖乖地在引力範圍內運行,一旦超脫了運行軌跡,自身就無法再繼續生存,不論是虎豹豺狼,還是羚羊大象,不論是老鼠蟑螂,還是麻雀昆蟲,隻能在一定的範圍內活動,超越了活動的範圍,必然要引來滅頂之災。
人們總說:“大丈夫,有所為,有所不為。”而孟子提出的大丈夫便是指能夠實行“仁政”和“王道”的人,是能夠“居仁由義”的人,並能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為什麼要說這樣的“狠話”呢隻因為當時的“文化人”太糟糕了!糟糕到什麼程度呢糟糕到以“妾婦之道”為“大丈夫之道”。
孟子說:“這怎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沒有學禮嗎男子行冠禮時,父親訓導他;女子出嫁時,母親訓導她,親自送到門口,告以順從是為人之妻的道理。居住在天下最廣大的居所裏,站立在天下最正大的位置上,行走在天下最廣闊的大道上,能實現誌向就與民眾一起去實現,不能實現誌向就獨自固守自己的原則,不受富貴誘惑,不為貧賤動搖,不為武力屈服,這才叫大丈夫。”
孟子這段話的意思是:一個人應該居住在“仁”這所最廣大的住宅裏,站立在“禮”這一最正確的位置上,行走在“義”這條最廣闊的大路上。得誌時,和民眾共同前進;不得誌,獨自走所選擇的正路。富貴不能擾亂他的心意,貧賤不能改變他的誌向,威武不能屈服他的節操,這就叫大丈夫。所謂的大丈夫,也就是知道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
每一個人,都應當有所為,有所不為。袁世凱為所欲為,結果遺臭萬年,華盛頓有所不為,結果流芳百世。
好事不能一個人獨享,權位不能一個人獨占,利益不能一個人獨吞,天下不能一個人霸占,秦始皇統一有功,但不知有所不為,焚書坑儒,結果遭到了知識分子的千載唾罵。
上天有一杆稱,人無論多麼愚昧無知,但內心也有一杆稱,人也許能得意於一時,但無法得意於萬世,我們或許能騙人於一事,但無法騙人於萬事,不論是總統,還是一個牧羊人,一定要有所為,有所不為。
進退有度,走好下坡路
【南懷瑾語錄】
人在台上與台下之間,盡管修養很好,而真正能做到淡泊的並不多。一旦發現了好的位置,看看那個神氣,馬上不同了。當然,“人逢喜事精神爽”,這也是人之常情,在所難免。
…… ……
時代不需要你的時候,你能不怨天,不尤人,默默無聞地活下去,這也做不到。
南懷瑾常說,功成則身退。他這一生,每次均在仕途最高峰時選擇了退隱。
二十歲的時候,他在川、滇邊境任大、小涼山墾殖公司經理,並組織自衛團,擔任總指揮。他一個人獨自去說服當地擁有三千多人的土匪,收編為他的地方團隊,使隊伍人數達三萬多人。在完成自衛隊的建立後,他認為自己可以功成身退了,於是就一個人帶著兩個衛士離開了總指揮的位子,去成都中央軍校擔任教職。
他在成都中央軍官學校,擔任政治指導員,同時教授政治學,並在中央軍校政治研究班第十期畢業。就在中央軍校任教期間,他發現自己實際上是在破壞教育,而不是在建設教育,而且人人都想做領袖。所以他在中央軍校任教兩年後就辭去教職,隨袁煥仙先生在成都成立維摩精舍並成為其開山首座弟子。
南懷瑾先生一生中的這兩次退隱,如果換成普通人,恐怕很難做到。他們會這樣想:我風華正茂,底下又有那麼多的人手,權力也有那麼大,我當然不能隱退了。再說了,土匪隊伍是我收編的,我不去做司令,誰有資格去做呢另外,如果我想走,想退隱,旁邊的人一定說,他們還需要我的領導。他們這麼說也對,這裏少了我怎麼能行——這是多少人退不了、也隱不成的原因。
南懷瑾先生的高明之處,就在於說退就退,說隱就隱,不留戀功名與官位。提到進退,好像大都針對有官位與地位的人。其實,普通人也會涉及類似的命題。比如說,退休、降職、讓賢等等。對曾經攀上事業高峰的人而言,恐怕再也沒有什麼比從絢爛中迅速隱沒更讓人難以忍受了,這時,尤其需要深諳進退的。
有很多成功人士不貪戀高官厚祿,不圖名利,不計得失,受到人們的敬仰。像甘居下級之下的羅榮桓:
1934年9月,羅榮桓調任新成立的紅八軍團政治部主任。曾經是他部下的一個連長任軍團長,過去他領導過的一個團政委任軍團政委。命令下達後,他毫不計較,堅決服從組織決定,愉快地走上了工作崗位,在軍團長、軍團政委的直接領導下,兢兢業業地為黨工作。當時,不少同誌認為羅榮桓資格老,德才兼備,作戰指揮能力和政治工作能力都很強,組織上這樣安排不公平。羅榮桓知道後對他們說:“參加革命,為的是打倒反動派,建立新中國;為的是實現共產主義的理想,不是為了當官。今天我領導你,明天你也可能成為我的領導。不要論資排輩,要服從組織的決定。不應該計較地位高低,更不要隨便散布不滿情緒,以免影響團結。”
新中國成立後,羅榮桓感到責任重大,更加努力地工作。但他患有心髒病和高血壓,還曾患過腎癌,1946年做了腎髒切除手術。為此,毛澤東曾批示:你宜少開會甚至不開會,隻和若幹幹部談話及批閱文件,對你身體好些,否則難以持久,請考慮。1956年9月2日,羅榮桓感到身體實難支持,便寫了一封親筆信通過彭德懷轉中央軍委並報毛澤東。信中說:我長期身體不好,不能工作,而又掛名很多,精神上極感不安,請求解除我總政治部主任及總幹部部部長等職,以免妨礙工作。信中還建議由譚政任總政治部主任,李誌民任總幹部部部長。
上書辭職的徐特立:
1956年,徐特立年近八十。他感到自己記憶力衰退,身體不支,便向中央打報告,要求辭去中宣部副部長的職務,讓年輕的同誌上來工作。他在報告中強調說,若不這樣,我是很不安的。此後,徐特立就不參加中宣部的領導工作了。
其實,早在中央蘇區時,徐特立就曾讓賢過,那時他是教育部長。瞿秋白從上海來到瑞金後,徐特立首先提出:秋白年輕有為,應該讓秋白任部長,自己任副部長。中央同意了他的意見。他倆互相尊重,互相支持,配合得很好。徐特立是著名的“延安五老”之一,新中國成立前後,曾任中宣部副部長等職。是中共第七、八屆中央委員。1968年11月28日,91歲的徐特立因病去世。
從他們的處世之道我們可以認識到:
(1)隱退不是失敗
很多人把“隱退”當成“失敗”。隱退其實是有好處的。唯有離開自己當主角的舞台,才能防止自我膨脹。雖然,失去掌聲令人惋惜,但往好的一麵看,隱退就是在進行深層學習,一方麵挖掘自己的潛能,另一方麵重新上發條,平衡日後的生活。當你誌得意滿的時候,很難想象沒有掌聲的日子。但如果你要一輩子獲得持久的掌聲,就要懂得享受“隱退”。
(2)隱退不是放棄
它很可能隻是轉移陣地,或者是為了下一場戰役儲備新的能量。但是,很多人認不清這點,反而一直緬懷著過去的光榮,始終難以忘情“我曾經如何、如何”,不甘於從此做個默默無聞的無名小卒。
(3)正確認識自己
要學會認識自己,千萬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也不要輕視自己。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很重要,但是離了誰地球都照樣會轉。所以,一個人可以自信,但不要自大;可以狂放,但決不能狂妄。那麼,不論是“無可奈何花落去”,還是“似曾相識燕歸來”;不論是遊子回歸,還是飛鳥離巢,你都可以做到,來就大大方方地來,不妨躊躇滿誌,喝令三山五嶽開道;走就痛痛快快地走,盡可能灑脫自如,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人生就像爬山一樣,要麼往上走,要麼往下走。我們不能希望總是走上坡路,有時候,走下坡路也是每個人必然的經曆——爬到了山頂上,隻有下坡路可走。怎麼辦呢不妨坦然地走下來,再去爬另一座山峰,這才是積極的人生態度。能上能下,論在官場、商場還是政治軍事鬥爭中都是一種進可攻、退可守,看似平淡,實則高深的處世謀略。
順其自然,享受生命
【南懷瑾語錄】
科學文明越發達,一般人的心理疾病越嚴重。莊子的“無怛化”這三個字就有助於治療心理疾病。“怛”就是憂慮的意思。把生命看的空一點,不需要那麼害怕自己的生死。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淨心在妄中,正無三障。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一語道破“順其自然享受生命”的精妙釋義。
古時候,有位長者十分富有,而且心地純善,他擁有非常龐大的財產,認為自己應該幫助眾人,讓眾人都衣食無憂幸福快樂。於是每逢遇到苦難和貧窮的人,他都會施舍救濟。
時間一長,長者的名聲已經傳遍四方,他所在國家的人們都十分敬愛他,就連鄰國的人也對他讚歎不已。人間這些讚歎傳到天庭,一位神仙知道後,心想:“我現在之所以成為神仙,就是因為生前樂善好施,現在這位長者做的好事比我曾做過的好事多得多,這麼一來他不就超過我了嗎”
於是神仙幻化成一個普通人,來到長者麵前說:“你把自己的財寶布施出去,難道不心疼嗎你辛辛苦苦賺的錢理應留給子孫,但如果你再這樣下去,早晚會把財產花光的。”
長者聽後笑著回答說:“天地萬物滋養眾生,我的財產如果隻留給自己享用,那就太可惜了,不如拿來讓天下人享用。”
神仙聽後故意說:“可我聽說布施的人死後會進入地獄。”
長者聽後十分奇怪地問:“不是為惡人才會有地獄的苦報嗎一個善人怎麼會墮入地獄呢”